医改办:不断创新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持续创新与前行
在面向全球展示其医保改革的显著成果之时,我国展现了一个大国对于其亿万子民的深沉关怀全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这是一项在发展中国家看似难以攻克的艰巨任务,但在我国,我们正坚定前行,致力于构建坚实的保障网。
国务院医改办公室主任孙志刚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详细阐述了这一制度的构建与未来规划。全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如同社会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框架由城镇职工医保、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为主体,城乡医疗救助为兜底,以及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构成。这一制度的推进与实施,得益于的大力投入与资助,使得农民、城市中的老年人、儿童、大学生以及流动人口等群体得以参与其中。
随着改革的深入,参保人数不断增加。据统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已覆盖95%以上的城乡居民,参保人数增加至12.95亿人。这一巨大的成就背后,是制度吸引力的不断增强与政策的大幅改进。补助标准的提高、医保报销水平的提升、支付方式的改进等,都是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的实惠。特别是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的补助标准,从2009年的每人每年80元提高到2011年的200元,显示出国家对医疗保障的重视与投入。
对于部分经济困难家庭难以承担高额医疗费用的问题,医疗救助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作为全民基本医保制度中的“安全线”,医疗救助资金的大幅增加、救助对象的扩大以及救助水平的提高,都显示出我国对于弱势群体的深切关怀。孙志刚表示,“十二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医疗救助的投入,完善救助政策,为老百姓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线”。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员流动性的增大,医保制度如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成为重要议题。对此,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创新。从推广就医“一卡通”,到实现统筹区域内医药费用即时结算,从跨省“点对点”联网,到商业健康保险的积极发展,都显示出我国医保制度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在持续创新中前行,旨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公平的医疗服务。孙志刚及其团队的努力,以及全国人民的共同参与,都将成为这一制度前行的强大动力。我们期待着这一制度在未来能够为更多的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