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案未成年人家庭调查:家长仅23.7%有固定工作
日前,由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和上海政法学院全国与司法研究及服务中心联合主办的盛大“少年司法与综合保护”研讨会上,公布了一份引人深思的《涉案未成年人家庭监护状况调查报告》。报告聚焦于308名涉案未成年人的家庭监护状况,揭示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报告中指出,在这些涉案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或照管人中,约有59.09%仍保持着婚姻关系,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监护人中,双方均有固定工作的仅占23.70%。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宋英辉教授对此表示关切,他指出,一些监护人的婚姻破裂、健康状况不佳、经济收入低等问题导致他们的监护能力不足,无法为涉案未成年人提供良好的监护环境,这种状况很容易导致监护的缺失。
调查进一步揭示,高达61.89%的涉案未成年人,是自行来到调查地点或与朋友一起。大部分涉案未成年人过早地独立生活,缺乏父母的关照与监督,他们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走向犯罪道路。更令人担忧的是,有42.86%的涉案未成年人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75.65%在涉案前就已脱离学校,至少87.99%的未成年人未能正常升学。这些孩子一旦脱离家庭监护和教育环境,如果没有稳定的就业,就很容易混迹社会,从而极易导致违法犯罪。
针对这一严峻现状,宋英辉教授强调,必须在实施少年司法救济的工作框架内,推行家庭保护与学校保护的联动机制。他认为,保证义务教育的落实是至关重要的,必须提高监护人或照管人对教育价值的认识。针对涉案未成年人过早进入社会的问题,应该通过物质或精神奖励来鼓励支持未成年人继续接受教育。
参与研讨会的专家们指出,我国少年司法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很多时候被误认为是未成年人刑事司法,过于强调司法处置,对少年司法帮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融入社会的最终目的关注不足。少年司法与成年人刑事司法在理念、制度、程序、方式、方法等方面有着重大区别。专家们认为,少年司法是综合儿童保护的一个切入点,只有建立多部门合作、转处、综合服务、社工介入等执行的机制,才能真正实现少年司法。
近年来,儿童受到侵害的事件频繁发生,少年司法及少年保护机构对此必须有所回应。本次研讨会的与会专家们从未成年人触法及受侵害的案例入手,我国少年司法综合保护机制的完善之道。他们介绍并倡导少年司法的基本理念和工作机制,目的在于加深理论界、实务界与社会公众对少年司法领域的了解和认识,以推动中国少年司法改革的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