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多点执业或逼迫医院完善管理
申城试点“多点执业”:多方考量之下的医生流动
一场医疗界的改革正在申城悄然铺开“多点执业”。这一新尝试意味着一名医师最多可在本市的三个医疗点行医,引发了广泛关注与热议。那么,这一变革究竟会给医院管理带来何种影响?是否会出现医生因选择多样而“心不在焉”,导致医疗质量下降的情况?面对这些挑战,医院又该如何提升自身吸引力,稳固人才之基?
这一改革趋势,如一股清流在医疗界涌动。多位医院管理者在接受采访时均表示,多点执业是大势所趋,有助于盘活医疗资源,改善结构不均衡的问题。但伴随而来的疑问与挑战同样不可忽视。在当前的人事管理体制下,多点执业如何良性发展?瑞金医院副院长郑民华指出,国外医生作为自由职业者的模式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公立医院的环境。医生的成长与医院紧密相连,多点执业虽为新生事物,但绝不意味着医生从此成为“自由身”。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界定医生的本职与兼职之间的比例?名医专家在其他地方执业,若待遇更优厚,是否会“身在曹营心在汉”?对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院长坦言,目前医院管理多为粗放式,对医生工作量的精确考核缺乏科学测算。多点执业的试点无疑对现有的人事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倒逼医院完善管理。
医疗质量是无可忽视的关键。上海同济医院副院长罗明指出,医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执业,质量控制有保证。但到水平相对薄弱的医院点执业,质量控制面临更大挑战。尽管有管理属地化的明确,但事故或纠纷责任仍需进一步明晰。业内专家表示,建立健全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尤为必要,为医生流动提供“保险带”。
多点执业的试点也让一些院长担心名医的吸引力会分流患者资源。随着新医改鼓励社会多元化办医的大背景,外资、民资医疗机构求才若渴。专家指出,多点执业试点打破了医院间的人才壁垒,医生有了更多选择权。这对公立医院来说是一个警醒:如何留住人才并吸引更多好医生前来执业将成为竞争的关键。未来公立医院需要未雨绸缪,为人才提供更好的环境,避免人才流失和金字招牌褪色。
多点执业的试点是一次富有挑战性的尝试。对于医院而言,这既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考验。唯有积极应对挑战、提升自身吸引力并不断改革完善管理才能在这场变革中站稳脚跟。医生与医院之间的关系也将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多元为未来的医疗领域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