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琳:肿瘤治疗之路需要跨学科跨界协同开拓
消化道肿瘤一直是肿瘤治疗领域的重要课题,尤其在中国。为了迈向“健康中国2030”的宏伟目标,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沈琳教授强调了多学科及各界人士共同努力的必要性,以推动肿瘤治疗创新,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并提升生活质量。
沈琳教授明确指出,内镜筛查在消化道肿瘤诊断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中,胃镜检查结合组织病理活检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这种检查方法不仅能直观观察黏膜病变,还能直接取病变部位进行活检,其准确率远超过其他筛查手段。我国在早期胃癌的发现率尚不足15%。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广阔的地理区域使得普及胃癌筛查面临诸多挑战,公众对其的接受度也相对较低。结直肠镜检查则是结直肠癌筛查的有效手段,肠镜检查是规避肠癌的可靠途径。针对结直肠癌的甲基化DNA标志物检测有助于实现早诊早治及肿瘤的复发监测。
对于食管癌的早筛,我们依靠内镜检查、活检、脱落细胞学、组织标志物及血清肿瘤相关自身抗体检测等手段。沈琳教授指出,我国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率之所以较低,主要是因为消化道肿瘤与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密切相关,而公众的早诊早治意识不强。提高肿瘤的早诊早筛意识,需要定期的检查、规律的饮食以及有效的科普宣传。
回顾过去一年的发展,我国在消化道肿瘤的免疫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突破,不仅在国内,也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耀眼的成果。沈琳教授提到,我国在消化道肿瘤的个体化治疗和精准治疗方面也持续取得进展。
医学专家临床研究的坚实基础离不开中国原研药物的发展。沈琳教授强调,药物创新中的靶点发现是关键,这需要临床医生和科学家的紧密合作。为了降低药物成本并惠及更多中国患者,药物研发人员也在不断努力寻求技术创新。原研药物创新需针对临床上的新问题提前布局,临床研发应贴近中国国情和患者需求。尽管中国原研药的发展体系尚不成熟,研发时间较长,但临床医生、药企、研发人员等都在为这一共同目标努力。他们紧密合作,不断,为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而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