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分开能否破除“医生卖药”怪圈-
医疗改革:从医药分开走向服务公平
近日,北京决定在三甲医院展开医药分开改革试点,旨在解决医生开大处方、患者“看病贵”的问题。这一改革背后,揭示了长期以来存在的“以药养医”现象,导致了医患失信,甚至纠纷频发。
“一名六岁小孩发烧,挂号验血费高达一百二十元,医生短暂诊疗后开出八百五十元的药品。”这样的经历让许多患者产生疑惑:医生究竟是在治病,还是在卖药?这种现象揭示了医生多卖药的背后动力“以药补医”。
这种局面即将改变。北京市已决定在北京友谊医院进行医药分开、法人治理运行机制等改革试点。长期以来,“以药补医”政策允许医院在进价基础上加价销售药品,形成了逐利机制,导致了诸多弊端。这不仅使医生乱开大处方、滥用抗生素等问题日益严重,也加重了患者的负担。
为解决这一问题,北京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消药品加成、挂号费和诊疗费,建立医事服务费制度。医事服务费以医院原有收入为基础,总体平移算出总额,确保医院总收入不减少。按医师职级确定医事服务费,并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医保定额支付每人次四十元,个人支付标准根据级别而异。
北京友谊医院院长刘建表示,医院内部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医生对“以药补医”现象持有不满态度。他们希望撕掉这个标签,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来获取收入。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周子君指出,医事服务费实际上是在提高医生的劳务价格,弥补成本。
北京市财政局副局长师淑英表示,北京市将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对试点医院给予补助,并建立考核奖励基金。除了取消药品加成外,还试点医保总额预付制,通过政策联动斩断医生与药品的利益链。
有专家担心,取消药品加成并不能完全切断医生与医药企业的利益链。对此,北京市医改办主任韩晓芳解释,医药分开改革是多措并举、政策联动的结果。除了加大财政投入外,还试点医保总额预付制,从多方面着手解决问题。
医药分开改革是为了从机制上彻底解决“以药补医”的问题,减轻患者的负担,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通过一系列政策联动,确保医院收入不减,同时切断医生与药品的利益链,使医生能够专注于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这一改革将有助于提高医患关系,使医疗事业更加健康、可持续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