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刺秦王的荆轲,真实史上是个什么
公元前227年,秦国挥军南下,赵国沦陷,赵王被俘,天下为之震动。燕国眼见秦国的兵锋日益强盛,心生恐惧,担忧燕国也难逃厄运。在这样的背景下,太子丹怀着壮志凌云的心情,四处寻找英勇之士刺杀秦王。
机缘巧合之下,他遇到了荆轲。人们提到荆轲,首先想到的就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勇形象。历史上的荆轲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样英勇无畏的义士,而是一个喜欢游荡江湖、擅长自我表现的江湖人士。
在《史记》的《刺客列传》中,详细记载了荆轲的生平。他年轻时虽喜欢读书练剑,但并未真正精通。当他尝试游说卫元君时,遭到了冷遇。之后,他又去拜访了剑客盖聂,但在谈论剑法时,盖聂并未给予他应有的尊重,只是瞪了他一眼,未发一言。
受挫后的荆轲并没有放弃,他又来到邯郸,试图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他的新朋友不过是一个屠夫和一个琴师,三人整日饮酒作乐,醉后在大街上游荡胡闹。这样的行为引起了太子丹的注意,他被荆轲的言辞所打动,邀请他到燕国王宫,并对他极为宠爱。
在王宫之中,荆轲的行为更是让人大跌眼镜。他对于自己的言行毫无顾忌,甚至对太子丹的要求过于苛刻。当他看到池塘中的乌龟时,便命令用金子铸造瓦片来投掷;当他看到千里马时,竟然要求品尝其肝;当他听到琴声时,更是直言不讳地说出弹奏者的手很美。太子丹为了满足他的要求,不惜牺牲了许多无辜的生命。
为了刺杀秦王,荆轲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和支持。他的行为却让人质疑他的真正目的。他为了自己的私欲和虚荣心,让更多的人为他陪葬。那些为他付出生命的人中,有他的朋友、合作伙伴以及无辜的陌生人。他们的死,让荆轲的名声更加响亮,但也揭示了他自私的一面。
荆轲之所以能够被《史记》记载下来,除了他的事迹本身具有传奇色彩外,更重要的是他与秦始皇之间的对立关系。作为秦始皇的对立面,荆轲的形象自然会被放大和美化。真实的荆轲并非我们想象中的英雄人物。他的行为虽然有时带有英勇的色彩,但他的性格和行为却充满了自私和虚荣。他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建立在许多人的牺牲之上。这种自私的行为让人不禁思考:真正的英雄应该是什么样的?是为了自己的私欲而牺牲他人吗?还是为了更大的利益、为了正义而勇敢前行?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