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算不上明君,为何却多次做好事
在历史的洪流中,有一位皇帝,道光的名字,或许被铭记,或许被遗忘。他执政的时期,国家的发展速度仿佛冬日日落的速度,缓慢而沉重。尽管他的治国才能并未被历史广泛认可,但他的个人品质却有其闪光之处。
某日,一位来自四川的候补官员,怀揣着梦想和希望,进京等待职位的分配。他曾为府长官担任幕僚,通过努力,在全国公务员考试中取得了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当第五名都已经顺利分配工作时,他却依然未被眷顾。原来,在这个权力游戏中,没有背景、没有金钱疏通关系的他,只能默默承受被忽视的命运。悲愤之下,他跑到了西城外的一片林子,打算以死抗争。
就在他将脖子伸进绳套之际,枪声响起,救他的人出现了。这个人给了他一个白玉鼻,并告诉他明天拿着这个东西去吏部求职。当他来到吏部,要求安排官职时,虽然衣着破旧,却遭到了冷嘲热讽。就在双方争执不休之际,一位吏部的大领导出现了。看到鼻,他勒令小官住手,并请这位候补官员到一间房子谈话。原来,这个鼻是道光皇帝所赐。这位候补官员恍然大悟,原来救他性命、赠他鼻的人是微服私访的道光皇帝。最终,他得到了一个好职位。
在清朝时期,士子一考中便获得了候任官员的资格,但这样的“后备干部”实在太多了。每年考上进士的、捐钱获得资格的,加上通过皇帝遴选获得资格的举人,少说也有两万人。然而全国只有1900个县,因此一个士子获得候任资格后等上10年、20年才被授予实职的情况比比皆是。想要早点做上官,就必须给吏部主事官员送钱弹、肉弹。而背景除了靠钱弹、肉弹送出来的外,还有近亲属位居高位或者遇到偶尔“学雷锋”的皇帝。
道光皇帝可以凭偶然的好事帮助一个四川候任官员及时得到实职,但他无法帮助所有四川的候任官员及时获得职位,更无法解决全国士子都想实现愿望的问题。要想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重新设计选拔机制。在专制制度下,皇帝并不愿意这样做。因为士子想当官就必须付出高昂的物质成本;一旦成为官员,他们自然会搜刮民脂民膏。这是人治社会的通病,而道光皇帝也无法改变这一现状。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皇帝的治理方式。道光的这个故事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却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困境。尽管道光皇帝在个人品质上有其闪光之处,但在治国理政方面,他和其他皇帝一样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