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兰素史克行贿秘诀 药越贵医院越爱
近日,新华社披露了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在长达十个多月的深入侦查后,(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即广为人知的葛兰素,因涉嫌巨额行贿已被依法移交检察机关审查起诉。这起事件在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其背后的故事揭示了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事实:葛兰素行贿的秘诀,竟然在于药品越贵,医院越喜欢。
据调查机关透露,葛兰素打着海外原研药的招牌在中国销售,实际上却通过转移定价的方式,在药品进口前提高报关价格。他们在境外预提巨额利润,然后用这些资金支撑起高昂的销售成本,其中一部分就被用于贿赂。
中国青年报查询国家发改委官网发现,我国的药品定价机制主要包括国家发改委定价、省级指导价和企业自主定价三种方式。前两者的定价依据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上报的成本信息。由于国外药企的制药成本难以监管,在提供定价资料时,往往会隐瞒真实成本信息,成为行业内的一种潜规则。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指出,国外药企的漫天要价并非毫无约束。如果药价过高,医院完全有理由拒绝采购。然而现实却是恰恰相反,药品价格越高,医院和开处方的医生反而越欢迎。这背后揭示了一种畸形的供需关系,源于国内现行的“以药养医”制度,医生依赖开处方获取收入的现象。
在这种制度下,药价越高,医院和医生获得的利益就越大。葛兰素等国外药企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敢于给药价标出天价。某跨国医药企业内部人士透露,中国医生的开药主观意识过强,缺乏临床数据的支持,这给滥用职权留下了空间。选择能带来更多收益的高价药,自然成为医生“合情合理”的选择。
正是这条充满利益诱惑的链条,将药价不断推高,最终损害的是消费者的权益和国家的利益。为了获取更多利润,葛兰素下属各药品生产企业、经营相关部门全面参与,建立了包括自营药品销售、外包药品销售、“冷链”(疫苗)销售等多条“贿赂链”。这些贿赂行为遍布全国各地,形成了庞大的贿赂网。
据新华社报道,葛兰素有近三成的销售费用被用于行贿。于明德表示,一般而言,药品销售费用占到药价的30%~40%是比较正常的,其中包括了合理销售支出和用于拉关系的“灰色支出”。在这个巨大的利益链条中,剩下的就是所谓的“贿赂”。
这起事件不仅揭示了医药行业的深层次问题,也引发了公众对于医疗制度改革的期待。只有彻底打破这条利益链,才能真正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和国家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