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孔子打击堕三都为什么还能得到
孔子古代中国思想界的巨星
孔子,被誉为“至圣先师”,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尽管他的思想和格言被后世人们广泛传颂,但关于孔子在实际政治领域的经历和成就,却往往被忽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的“堕三都”经历。
前499年,孔子出任鲁国的大司寇并兼任鲁相。这是他一生中所担任的最高官职。一上任,他就按照自己的主张推行政策,首要面对的就是鲁国“三桓”大夫的专权问题。为此,孔子提出了“堕三都”的计划。
那么,何为“三都”呢?“三都”指的是“三桓”大夫封地的中心城邑,包括季孙氏的费邑、孟孙氏的邑和的邑。这些“三都”的规模与军事政治力量都不在鲁国国都曲阜之下,是“三桓”大夫控制鲁国国政的重要依靠。
孔子“堕三都”的目标,是削弱“三都”的规模和军事政治力量,从而打击“三桓”大夫的势力,将国政大权收归国君。这一计划的奇特之处在于,它几乎是公开打击“三桓”,但却得到了“三桓”大夫的支持。
这背后的原因,要追溯到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在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西周的等级制度开始解体。天子的实权被诸侯瓜分,引发了诸侯争霸。在这个过程中,崛起的大夫逐渐架空了诸侯国君,“三桓”大夫就是这一情况的代表。
由于“三桓”大夫必须待在国都曲阜控制国政,他们不得不把包括“三都”在内的大部分封地与军队交给家臣(士)管理。这些家臣实际上逐渐控制了“三桓”的“三都”和大部分军队,势力日益膨胀。到了春秋末年,家臣甚至逐渐架空了大夫。
在这种情况下,孔子提出的“堕三都”计划,不仅打击了“三桓”,更打击了那些控制“三都”、无视“三桓”家主的家臣们。“三桓”决定支持孔子的计划。他们的支持成为“堕三都”计划前期进展顺利的主要原因。
经过一番努力,孔子成功堕除了季孙氏的费邑和叔孙氏的邑,只剩下孟孙氏的邑。这时,“三桓”那些不受控制的家臣势力也被清洗得差不多了。就在“三桓”决定取消对孔子的支持,最终导致“堕三都”功亏一篑。
尽管如此,孔子的这一尝试仍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不仅展示了孔子对政治领域的深刻见解和勇气,也揭示了春秋末年鲁国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孔子的“堕三都”经历,无疑是他政治生涯中的一段重要篇章,也为我们理解和评价孔子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