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网络公开课上线应者寥寥 专家称应避免单调
在金秋的十一月,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首批20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如一股清泉般涌向公众视野。通过“爱课程”网及其合作网站,这些课程被免费搬上了网络的大舞台,与中国网络电视台、网易一同向全社会开放。从昨日的网络点击量来看,这批凝聚着大学智慧的公开课反响平平,尽管其中有众多知名学者的精彩授课。
于丹教授对《千古名月》的解读公开课,尽管吸引了186位观众的热情观看,但依然难以掩盖公开课反响低迷的事实。人民大学的公开课更是只有寥寥数人点击。这一现象引发了公众的深思。不少网友表示,虽然他们愿意尝试接触这样的公开课,但感觉内容有些过于正式和做作。
也有一部分网友持积极态度。他们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并建议大学老师在课后给学生推荐书目,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集体讨论。他们认为这样的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一味地接受填鸭式的教育。他们也希望公开课能够更加注重互动性,增加课程的趣味性。
根据教育部的规划,“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旨在以高校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课程涵盖了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以及学术讲座,主讲教师不乏国内知名学者。在全国高校的共同努力下,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视频公开课将会陆续推出。
尽管国内高校公开课逐渐增多,但相较于国外高校公开课,其关注度和受欢迎程度仍有一定差距。一项调查显示,尽管94.5%的受访者表示关注国内外公开课,但在选择时,更多人倾向于国外名校的公开课。
教育界人士建议,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公开课需要选择有趣的课程,经过精心挑选并及时更新内容。只有让课程既有趣又有,才能真正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公开课应该注重教学质量和方式的创新,例如借鉴国外名校公开课的经验,引入更多互动式教学方式和有趣的教学元素。
《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薪火传承中国传统哲学通论》等课程的受欢迎程度较高,反映了公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与国内的视频公开课相比,国外一些名校的教授在网络公开课中的教学方式更加开放和自由,例如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物理学教授为了讲解物理学原理,居然把自己当成钟摆,这种生动的教学方式也为国内公开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