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气温高湿度大谨防心源性猝死
夏季气温高,空气湿度大,气压低,使得氧气含量相对较低。这样的环境下,人体基础代谢增加,耗氧量加大。由于散热的需要,毛细血管扩张,出汗多,器官血容量相对不足,容易导致心肌缺血和猝死。那么,如何预防心源性猝死呢?关键在于控制和治疗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心血管相关疾病。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对于减少猝死的危险至关重要。
猝死是最常见的自然死亡原因之一,通常由心脏因素导致。常常以突然的意识丧失为表现,死亡出乎意料,大部分情况在急性症状出现后的1小时内发生。其中,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是最常见的病因。
猝死可能没有任何征兆,或者征兆细微到被忽视。研究显示,九成以上的心源性猝死是由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的。常见的征兆包括由于心脏缺血引起的胸痛、憋气、呼吸困难等胸部不适,常常伴随极度疲乏、出虚汗等症状。
遵循中医的养生之道对于预防心血管意外和猝死具有重要意义。生活中,“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忘作劳”的原则应当被重视。“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理念也有助于预防猝死。
预防心脏性猝死需要特别注意一些关键时刻。例如,清晨起床时是人体交感神经系统最为活跃的时刻,最容易诱发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活动应该避免过于激烈,起床时从平卧到坐起,再到站立都应该“慢半拍”。上厕所解大便时心肌耗氧量增加,容易诱发心肌缺血和猝死。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应该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解大便,必要时预防性使用硝酸甘油。
如果出现疑似心脏病的胸痛,切忌盲目走动。最有效的方法是立即静卧,并含服急救药物如硝酸甘油等,然后拨打急救电话等待救援。如果出现猝死前兆,如头晕、视物不清、意识丧失的感觉,或者心率十分缓慢,可以采取刺激交感神经的方法,如咳嗽或由家人给予强刺激。如果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停止或摸不到大动脉波动,家人应立即进行初级心脏救生措施,包括让病人平卧并开放呼吸道,进行胸外按压等。
心源性猝死是一种严重的健康威胁,我们需要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控制和治疗相关疾病、遵循中医养生之道、注意关键时刻的保健以及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都是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关键。(作者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心血管科主任、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