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伴随人员
时空伴随人员:疫情之下风险人群的精准识别与管理
一、定义与判定标准
在新冠疫情持续肆虐的背景下,时空伴随人员成为了疫情防控中的关键风险人群。那么,何为时空伴随人员呢?简单来说,就是指与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通常是以800m×800m的网格为单位)存在轨迹交集的人员。具体来说,当双方手机号码在同一时空网格内共同停留超过10分钟,且近14天内任一方累计停留时长超过30小时,即可能被系统判定为时空伴随人员。
这一判定的依据主要是通过通信基站数据来监测手机信号位置,再结合确诊者的活动轨迹进行交叉比对。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时空伴随人员与确诊者未发生实际接触,例如擦肩而过或信号漂移等情况,也可能被系统标记为“时空伴随者”。
二、管理措施与目的
对于被标记为时空伴随人员的人群,其健康码通常会转为黄色,以作为风险提示。接下来,他们需要配合进行“三天两检”,即在3天内完成2次核酸检测。若经过流调排除密接或次密接风险,即可解除管控。值得注意的是,管控时间是以末次暴露时间为起点计算的,而非标记时间。
通过扩大筛查范围,快速定位潜在感染者,时空伴随人员的管理策略旨在实现早期防控和精准干预,从而有效遏制疫情的扩散。
三、技术支持与算法应用
在识别和管理时空伴随人员的过程中,数据挖掘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采用时空离散度算法,可以综合计算位置数据的置信度,提高伴随对象识别的准确性。通信与定位技术也扮演着关键角色,依赖手机信号基站覆盖范围及停留时长记录,生成轨迹交集模型。
四、注意事项
需要注意的是,各地对于时空伴随者的定义和管理细节可能略有不同,因此需以本地疾控部门要求为准。对于时空伴随人员,仅需配合核酸检测,除非升级为密接,否则无需居家隔离或健康监测。
五、与“密接者”的区别
时空伴随人员与密切接触者存在一定差异。在风险等级上,时空伴随者的感染风险低于密切接触者,但高于一般风险人群。在判定范围上,密接者需要明确存在物理接触,而时空伴随人员仅需存在轨迹交集即可。通过精准识别和管理时空伴随人员,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新冠疫情的挑战,保护公众的健康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