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药物过敏五大误区
药物过敏:了解误区,守护健康
药物过敏,一个常被忽视却危害健康的问题。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遭受药物过敏的困扰,甚至引发全身症状。在美国,每年因此住院的人数高达23万。人们对药物过敏存在诸多误解,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五大误区,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药物过敏。
误区一:以前不过敏,今后就不会过敏。
很多人认为,自己以前对某种药物不过敏,以后就可以放心使用。实际上,药物过敏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药物进入体内后,会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当再次接触该药物时,就可能引发过敏反应。而且,同样的药品,由于厂家、批号、生产工艺、质量层次的不同,所含杂质也可能不同,导致过敏反应发生率有所差异。
误区二:过敏一定在用药当时就发生。
药物过敏并非都是“速战速决”。它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两种。速发型通常在用药后马上出现症状,而迟发型则有一定的“潜伏期”。以头孢类抗菌药为例,迟发型不良反应多数发生在用药后的第2至10天,少数甚至可达13天之久。只要是在用药后一段时间内出现疑似过敏症状,都要引起重视,及时就诊。
误区三:中药不会引起过敏。
中药成分复杂,制备工艺各异,其中含有的蛋白、淀粉、鞣质、色素等也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如果不注意观察,一旦症状出现,可能已经很严重。服用中药时,同样需要警惕过敏反应。
误区四:药物过敏只有皮肤症状。
皮肤过敏只是药物过敏的一种表现。实际上,药物过敏还可能引起发热、哮喘、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过敏性休克,甚至可能损害肝、肾等器官以及消化、呼吸、神经、血液、循环等系统。
误区五:药物过敏不能预防。
实际上,很多药物过敏是可以预防的。遵循医嘱和说明书用药是基本原则。用药期间或用药后一段时间,如果出现皮疹、瘙痒、恶心等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就诊。需要做皮试的药物应在皮试结果阴性的前提下使用。如果有某种药物的过敏史,应记录下来并主动告知医生。同时要注意药物的交叉过敏反应,即对此种药物过敏的人可能对同类的其他药物也过敏。
药物过敏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了解这些误区,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在使用药物时务必遵循医嘱,过敏性体质者在用药前建议进行皮试。要更多了解药物过敏的知识,推荐大家进一步阅读相关书籍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