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保健品热销 好成绩也能“吃”出来?
高考“补战”:家长焦虑与考生的营养征途
随着高考的临近,一股“补品热”再次席卷而来。每年的这个时候,众多考生家长纷纷走进药店、网店,为孩子们选购各式各样的保健品,希望借此助力孩子们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面对这一现象,我们不禁要:好成绩真的可以通过“吃”出来吗?
在上海市天钥桥路的一家药店内,从四月开始,各类保健品便进入了热销期,而在高考前的两个月更是达到了顶峰。顾客大多数都是焦虑的学生家长,他们一买就是一个“疗程”,不惜花费重金为孩子们购买人参、西洋参、枸杞子等滋补品。药店内的“专供高考”的各类保健品价格普遍较高,一些礼盒甚至达到300元至500元。
家住徐汇区的陈女士表示,在高考冲刺阶段,女儿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为了让孩子在精神上得到安慰,同时也希望为她的身体补充一些营养,她选择购买一些安神补脑的保健品。而许多家长都抱着“多吃多对”“不吃落后”的心态,纷纷加入这场盲目的“进补大战”。
随着高考的日益临近,不少考生也感受到了来自家长和周围环境的压力。在专家看来,中考、高考复习期间的考生因学习压力大、精神紧张等原因容易出现疲劳和免疫力下降。短期内突击性地补充保健食品可能并不能起到明显的作用。北京大学医学部的林晓明教授表示,目前我国从未批准过补脑、提高智商等功能的保健食品,随意服用可能会打乱正常的身体规律,甚至会出现副反应。
这场“补战”背后更多的是家长和考生的焦虑心态。复旦大学教授顾晓鸣认为,除了身体健康方面的作用外,补品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安慰。许多家长和考生都希望通过“进补”来获得一种心理安慰和寄托。考生们往往也会因为“羊群效应”而加入这场补品大战,希望通过保持和同学们一样的“进补水平”来减轻自己的焦虑感。
专家提醒,消费者在购买保健食品时要理性消费,要合理使用保健品。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高学敏教授建议,气血旺盛的青少年考生应尽量避免使用补剂,个别体质虚弱者也应当在保健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林晓明则强调,想要立竿见影的效果几乎是不可能的,应通过规律性的生活和适当的体育锻炼来进行调节。
最终,想要取得好成绩的关键还是在于自己的努力和扎实的学习。顾晓鸣建议,考生应树立符合自己水平的奋斗目标,适当降低期望值,才能正常发挥出自己的水平。而健康小贴士则提醒考生,考试前或考试中不需要吃各种保健品,家长也不需特别安排饮食,关键是保证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