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洋奶给我们的监管启示
近日,一则网友爆料引发了广泛关注。该网友在尝试网购“纽瑞滋”奶粉时,意外发现这款产品在原产地竟然无迹可寻,疑似是“假洋牌”。经记者深入调查后发现,“纽瑞滋”奶粉实际上是由新西兰两家公司代理生产,专供中国市场,属于“中国特供奶”。
这一事件被新华社报道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报道指出,自从三聚氰胺事件后,消费者对国产奶粉产生了恐慌型不信任,纷纷转向抢购海外品牌奶粉。在此背景下,“假洋牌特供奶”应运而生,忽悠了中国内地消费者。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消费者的这种行为归结为“崇洋”心理。事实上,国产奶粉之所以失去消费者的信任,与奶企的咎由自取、恶劣的奶源、质量管理等事故不断销蚀消费者的信任和容忍有关。这些企业在高调唱着民族大义和社会责任的却屡屡推诿责任。更重要的是,监管部门的常态监管严重不合格,应急监管时也偏向“肇事者”,导致消费者无法对国产奶粉产生信心。
“假洋牌特供奶”现象的盛行,既暴露了消费者审查不足的不理性一面,也揭示了监管部门的失职。假洋牌之所以能够成功误导消费者,将其理解为真洋牌,与监管部门的失职有着密切关系。除了假洋牌奶粉,许多食品、保健品等商品品牌都在传媒平台的广告和卖场终端促销宣传中,违反了内地广告法规、商品原产地管理规定等监管条款。
在这种情况下,“假洋牌特供奶”的真相曝光,反而可能让消费者对有关方面的监管履职更加不信任,进一步加剧跨国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国内奶企若想重建消费者信任,必须用比海外品牌奶粉更高的标准、更严格的质量管理和客户服务,一点一滴重新积累。
需要修复的还包括监管部门的公信力。长期以来,相关部门似乎一直只将自己定位在少数大企业的保护者甚至是包庇者的角色上,忘记了公共职能特别是监管职责的本义。必须唤醒质监、工商、卫生等执法部门,敦促其履行最基本的常态监管职责,并在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真正依法办理。
面对大量消费者热衷选购海外品牌奶粉的现状,监管部门需要认识到这不是崇洋心理的体现,也无法通过舆论打压来扭转。相反,这些部门应该加强海外品牌奶粉在境内的销售和广告监管,积极与欧美、澳、新等多国官方接洽,形成国家间奶粉等商品的严格检验管理协作机制,确保通过各种方式购买的海外品牌奶粉货真价实,切实保障本国公民的身体健康等多方面权益。只有这样,才能重建消费者信心,促进国内奶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