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产导致“油荒”?民营炼油厂否认
近日,关于“油荒”的话题再次引发广泛关注。从中石化传来的消息,此次油荒似乎与民营炼油企业的生产负荷减少有关。
拥有约占全国40%炼油产能的中石化,在油价波动之际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压力。自10月以来,从江苏、安徽到成都、重庆等地,甚至石家庄和济南等地均出现了加油站无油可加的情况。不同于以往的油荒因油价不涨而导致,今年油荒的出现正好发生在国内油价下调之后。两大石油公司中石油和中石化,以及地方炼厂在这场油荒中的角色引人关注。
中石化集团新闻发言人黄文生表示,此次油荒与民营炼油企业负荷减少有关。当地方炼厂的产品质量和价格都低于中石化时,一些原本不会选择中石化的客户开始转向中石化加油,这无疑给公司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供应压力。而中石油方面则表示,其旗下炼厂都在满负荷生产,努力保证市场供应。
据两大石油公司透露的数据,中石化的炼油能力为2.3亿吨,占全国炼油产能的近四成。而大宗商品资讯机构金银岛监测的数据显示,两大石油公司在三季度的炼油开工率大约为77%,较上年有所下降。这表明尽管两大石油公司正在努力生产,但供应仍然紧张。
山东地炼企业的代表们在接受采访时表达了不同的观点。山东东营鑫诚化工石化有限公司的宋先生表示,他们公司的柴油生产一切正常,主要依赖进口燃油进行加工。他认为中石油和中石化在控制销量是导致市场供应紧张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蓝燕石化的钱其连董事长则直接指出,地炼产能下降导致“油荒”的说法只是一个借口。他强调,油源被两大石油公司垄断是问题的关键,呼吁开放成品油进口市场,打破石油巨头的垄断地位。
另一方面,山东地方炼厂的实际情况似乎与“油荒”有一定关联。金银岛的数据显示,三季度地方炼厂的开工率仅为42%,即使在正常情况下也仅为50%左右。山东地方炼厂虽然总产能接近5000万吨/年,但实际产量常年仅在2500万吨左右,这意味着约有一半的产能被闲置。这可能与原料供应不足有关,因为地炼企业的原料来源主要依赖于国家配额原油、进口燃料油和油田“散井”原油的回收等三个方面。其中,每年170万吨的国家配额原油远远无法满足需求。原料短缺可能也是导致供应紧张的一个重要因素。“油荒”的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要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和多方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