赔本买卖,生物柴油陷入停产窘境
在现实的商业世界中,一些曾经被视为明日之星的生意如今却面临困境。就像那些以“地沟油”、潲水油为原料加工生产生物柴油的企业,这些原本承载着变废为宝梦想的企业,如今却陷入了收购困难、销售渠道不畅的困境。
在河南洛阳,新天源公司的董事长马荣彬面对记者,无奈地说出了他们的困境。目前,“地沟油”的收购价已经飙升至每吨6000元,而生产一吨生物柴油的成本更是接近7000元。生物柴油的售价却仅有6000元,这意味着每生产一吨,企业就要亏损一千元。这样的生意,自然变得无利可图。
马荣彬回忆说,当初上马这个项目时,他们看到的是一项既能创造经济效益,又具有社会效益的新技术。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原料的紧张、销路的单一以及销售点的匮乏,让他们的生产举步维艰。
在郑州,每天产生的餐厨垃圾高达600吨,其中90%以上落入了个体户的手中。这些个体户更倾向于将“地沟油”卖给餐馆,导致收购价格不断上涨。这样的现实情况,让原本以“地沟油”为原料的生物柴油企业陷入了困境,很多企业面临停产或半停产的尴尬境地。
同样遭遇困境的河南中原生物柴油开发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刘军浩抱怨说,他们在上游提高收购价与非法商贩抢油抬升了产品成本,在下游还受到用户挤压。尽管“地沟油”变废为宝的技术几乎不存在壁垒,但由于政策门槛高,他们的产品很难进入中石油、中石化的成品油零售市场。
由于缺乏政策引导和销售渠道的畅通,以及餐厨垃圾的无序管理带来的原料供应不足,河南的生物柴油企业开始面临转产破产的困境。很多公司的技术骨干被放了长假,曾经的希望变成了现在的失望。
专家指出,国家应该通过立法或政令的形式,对“地沟油”的收购、存储、运输、加工、再生利用等作出详细规定。餐厨废弃物的收集和处置单位也需要备案,详细记录废弃物的去向和用途。这样不仅能保证废弃物的有效再利用,减轻环保压力,还能从源头防止“地沟油”流向餐桌。
在河南,已经出台了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对废弃油脂的使用和处理进行了严格规定。在郑州的“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建设两个大型餐厨垃圾集中处理厂,集中处理后将全部供给生物柴油生产企业作为原料。
尽管如此,生物柴油依然面临销售困境。这些企业面临的困境值得我们深思。是政策的问题,还是市场的问题?是技术的难题,还是管理的不足?这需要我们共同去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