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举人有何特殊性?他们有哪

大健康 2025-04-22 10:01健康新闻www.pifubingw.cn

明清之际,乡试中的佼佼者被誉为“举人”,又称大会状、大春元。一旦中举,人们常称此为“发解”或“发达”。这一制度已历经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许多怀抱梦想的读书人都期待通过科举之路开启自己的仕途。

有一则讽刺意味十足的故事名为《中举》,生动描绘了主人公中举前后周围人对其态度的巨大转变。未中举前,主人公备受冷落;一旦中举,连当地的知县都要亲自来恭贺,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甚至因极度的喜悦而“疯”了。

知县,即管理一县之行政长官,类似于现代的县长,但在古代,知县的权力更为广泛,从决策到诉讼案件,无所不包。若地处偏远,知县几乎可只手遮天。尽管如此,这些有权势的知县却不敢得罪无官职的举人,这不禁让人好奇:举人究竟有何特殊之处?

或许大家对“状元”这类称谓更为熟悉,但对“举人”的概念却较为模糊。实际上,“举人”的含义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演变,大致可分为三种解释。在科举制度出现之前,举人是通过举荐而来的才华横溢之人;在唐宋时期,举人是被地方举荐到京城参加考试的人;而在明清时期,举人则指在乡试中考中名次的考生。

那么,知县为何对举人如此敬畏,甚至有点讨好之举呢?这是因为乡试作为科举考试的一个重要阶段,中举的考生已经迈入了入朝为官的门槛,他们的仕途往往更为顺畅。一旦通过会试,最差也是进士,未来有可能成为知县的上级。知县对举人另眼相待,是出于对未来官场变化的担忧和考量。

除了这一原因,举人还有一些特权,使得知县不敢怠慢。在古代封建社会中,阶级划分极为明显,士族阶层享有诸多特权。举人家属的田地可免除徭役,举人自己的田地还能免除赋税。这些特权使得举人成为当地的地主阶层,拥有极高的社会身份。知县想要与举人打好关系,也是出于让自己的工作更加顺利考虑。

乡试是科举考试的重要分界线,成为举人可以让自己和家庭跨越一个社会阶层。在明、清两代科举制的鼎盛时期,虽然让寒门学子有了在朝堂施展抱负的机会,但也使得社会阶级划分更为明显,形成了一种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社会氛围。

回顾历史,虽然中举的人数寥寥无几,但仍有无数人为之努力。科举制的好处和弊端都极为明显。对于每一个出身不同、志向不同的人来说,只有脚踏实地、务实进取,方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同时代的读书人以能成为举人为荣,这也是他们走向成功的一条重要道路。

上一篇:打嗝的时候这样做可以让你停止打嗝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pifubingw.cn 皮肤病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