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给顾客体貌特征打标签
大健康 2025-04-25 13:27健康新闻www.pifubingw.cn
一、事件波澜初现
近日,网络上掀起了一波关于海底捞的热议。有网友爆料,在海底捞的会员系统中,存在着一系列令人颇感意外的标签。这些标签详细记录了顾客的体貌特征,如“圆脸型”、“瓜子脸”、“戴眼镜”以及“身高1.68米左右”等。更有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和投诉行为,如“不吃胡萝卜”、“需要服务员剥橙子”以及“喜欢在APP上投诉”等也被记录在案。 这一发现立即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事件迅速发酵。许多人对此表示极度关注,认为这些标签涉及侵犯隐私,质疑火锅店收集此类信息的合理性。也有一部分人持不同观点,他们认为标签化是提高服务效率的一种常见手段,只是应当避免涉及过于敏感的私人信息。二、官方迅速响应,积极整改
面对舆论的质疑和批评,海底捞迅速做出了反应。据了解,从2020年开始,海底捞就已经着手优化其标签系统,明确禁止备注体貌特征等个人信息。到了2021年1月,更是完成了全国门店的排查整改,并新增了信息必须通过严格审核的规定。 现行的标签规则仅允许记录与就餐相关的个性化需求,如锅底口味、忌口食材等,旨在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提升服务质量。门店的点单设备也不再存储顾客的具体样貌特征。三、舆论风暴下的公众反应与市场影响
尽管海底捞迅速采取了行动进行整改,但公众对此事的担忧并未完全消除。隐私泄露的风险仍是大家关心的焦点,若这些标签数据外流,可能会被用于商业推销或其他非法用途。过度采集与餐饮服务无直接关联的体貌特征也引发了用户的不适。 事件曝光当日,海底捞的股价应声下跌,跌幅达到3.53%,市值随之缩水至1037亿港元。这一数字无疑给海底捞敲响了警钟,也反映出市场对于数据安全和消费者隐私的重视。 海底捞通过标签系统优化服务的初衷值得理解,但在数据收集与服务效率之间寻求平衡至关重要。企业不应因追求效率而忽视消费者的隐私权。此次事件也提醒着所有企业,在数字化时代,如何合理、合法地收集和使用消费者数据,是每一个企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上一篇: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