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为何会出现地方积欠的问题?
今天,风趣网为大家带来一篇深度剖析地方“积欠”的文章,邀您一同探究背后的历史真相。
那场震撼的十八年的奏销案,一次性革除了江南地区五百多名士绅的功名,引起了广泛关注。那么,江南士绅究竟补交了多少税款呢?答案是惊人的:49105两白银。当时江南所积欠户部的税款高达500万两白银,这意味着仅仅收缴了不到百分之一的比例。
事实上,明清时期地方“积欠”的真正罪魁祸首是不合理的税收分配制度,而非士绅的拖欠行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采取了诸多措施,其中之一便是所谓的“耗羡归公”,但这不过是新开征的一种税收而已,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实际上,关于明末朝廷没有钱的说法其实是一种误解。据唐文基教授的研究,明朝在某些年份的实际财政总收入远超想象。以某一年为例,算上存留、起运中的本色米以及加征的练饷,明朝的财政总收入竟达2740万两白银。
相比之下,清朝顺治十三年的财政总收入则不超过2万两白银。明朝财政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其需要赡养庞大的宗室,导致起运和存留的比例是平等的,且人丁银并不纳入起运范畴,使得中央财政显得捉襟见肘。而清朝不需要赡养宗室,因此提高了起运比例,甚至达到了8:2,这使得中枢掌握了更多的财富。
那么,为何不足二十万的清军能够统一天下呢?关键在于两点。精兵比例不同。明朝卫所兵中的精兵比例仅2%,边军稍高为3%-5%,而清军因其独特的军制,精兵比例高达30%-40%。明朝民众及军队对少数民族士兵普遍存在畏惧感。例如,多尔衮和吴三桂进入京师后,吴三桂上交了千多户少数民族战士;明末奏折中充满对夷丁的战斗力的赞扬;清朝南下时仅派出冒充的满洲兵就能震慑全城。
明清之间的斗争并非简单的数量之争,而是制度、军事力量以及人心向背的较量。希望大家能更深入地理解这段历史背后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