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美食湖南腊鱼(舌尖上的美味--腊头鱼)
在江南品味河豚美味的北方的故乡则留给我一段关于腊头鱼的深刻记忆。每当秋天来临,海边的码头便进入繁忙状态,仿佛那古老的旋律在耳边响起:“清早船儿去撒网,晚归满载鱼满仓。”那时的腊头鱼并不受渔民们的青睐,因其毒素较多,处理起来颇为麻烦。渔民们往往对其不屑一顾,若捕捞到腊头鱼,便会直接将其扔回海中。有的渔民若来不及扔掉,带回家后也会将其遗弃在海滩上。对于某些喜欢腊头鱼的邻居来说,这无疑是一场美味的盛宴。他们会将腊头鱼带回家中,与邻里分享这份美味。篱笆墙下,女人和孩子们欢声笑语,准备享用这份天然的馈赠。也有勤劳的渔民会精心处理腊头鱼,去除毒素后风干,等待冬天再制作成腊头鱼冻。这种美味,成为我记忆中故乡冬天的独特风景。
时光流转,当我长大后,读到一篇关于腊头鱼的文章,了解到腊头鱼经过秋冬两季的天然风干可以去除毒素。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故乡人在冬季才品尝腊头鱼的原因竟在于此。对于我和那些前辈的故乡人来说,我们都是吃着腊头鱼长大的,而且是纯天然野生的。如今市场上或餐厅里的腊头鱼多为养殖品种,已难以寻找到那独特的天然野生风味。
提及腊头鱼时,我曾让城里的朋友们惊叹不已。他们疑惑地问:“你是吃着有毒的鱼长大的吗?”我微笑回应:“我这不是活得好好的吗?”其实,宰杀腊头鱼是有技巧的,现在更有国家资质的要求。真正的腊头鱼并非盲目食用,而是尊重生命的表现。有一个故事让人深思:一户渔民因年景不好和渔霸的剥削而陷入困境,男人准备与家人共吃腊头鱼赴死。但女人默默处理了腊头鱼,并加入野蒜一起煮制。一家人食用后安然无恙。这个故事或许只是传说,但故乡人在制作腊头鱼时喜欢加入野蒜,让蒜香与腊头鱼的相互融合。
冬天的故乡是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海水结冰,码头上的木船整齐排列,仿佛等待检阅。巷子积雪深厚,生灵在其中嬉戏。故乡人开始准备熬制腊头鱼冻,期待着这一道家常菜的独特美味。在寒冷的冬天里品尝腊头鱼冻成为故乡人的一种习俗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我家的腊头鱼,皆由母亲从外婆家中带来。外公和外婆深知母亲的艰辛,以及她养育我们的不易。每当冬天的寒风凛冽扫过,我总会想起去外婆家的日子。外婆家的外墙,那风干的腊头鱼如串串宝石般悬挂,常常引得我的馋虫蠢蠢欲动。我站在墙下,手指轻轻点着每一条腊头鱼,外公总会心领神会。他从不言不语,却会取下几条风干的腊头鱼,递给外婆包裹起来,让我带回家。
如今,外公已离我远去,那挂在墙上的腊头鱼也成了我深深的怀念。我无比渴望再次品尝母亲的手艺,将腊头鱼熬制成美味的冻食。儿时的我,总是眼巴巴地等待母亲将腊头鱼洗净、浸泡、切片,然后加入黄豆、白菜等食材,精心熬制。那灶膛里的火随着风箱的“呱哒”声越燃越旺,飘溢出的鱼香令人垂涎。母亲总是恰到好处地掌握着盐和水的分量,使得熬出的鱼冻鲜美无比,让人回味无穷。
在享受美味的腊头鱼的鱼皮也成为了我们的玩具。腊头鱼皮因经历秋冬风干而更具韧性,我们农家的孩子便将其制成拨浪鼓。找一节高粱秆、一块硬纸壳、两段细铁丝、一节细麻绳和几颗草珠子,我们便开始了手工制作。腊头鱼皮作为鼓面,拨浪鼓的声音明快悦耳,仿佛海的声音丝丝入耳。那小小的拨浪鼓,轻轻一摇,便摇出我童年的快乐和梦。
如今我已步入中年,童年的许多事物都已成为遥远的回忆。关于故乡腊头鱼的记忆却清晰如初,如同故乡的一个符号深刻在我的脑海里。那不仅仅是对故乡美食的回味,更是一种深入的乡恋和乡愁。每当我想起那风干的腊头鱼、母亲精心熬制的美味,以及用腊头鱼皮制作的拨浪鼓,我的心中便涌起一股浓浓的思乡之情。
舌尖上的美味不仅仅是红烧鱼或腊鱼那么简单,更是那份对故乡的深情厚意和无尽怀念。那些风干的腊头鱼、母亲的笑脸、故乡的一草一木,都成为了我心中最珍贵的记忆。无论何时何地,我都会怀念那美好的时光,怀念那故乡的腊头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