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梦都在“劝架”的山西医疗纠纷调解员
随着医疗纠纷的逐年上升,它们严重干扰了医院的正常秩序,成为了医院面临的棘手难题。在这个背景下,医疗纠纷调解员应运而生,成为了解决矛盾的关键角色。今天,我们将带您走进山西,了解这些致力于劝解医疗纠纷的调解员背后的故事。在一个寻常的下午,山西省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医调委)的调解员面临着一场紧张的调解工作。当双方达成“误会”的共识后,原本紧张的局势得以和平解决。对于调解员来说,这样的结果让他们松了一口气。近年来,随着医患纠纷的高发,山西省医调委作为独立第三方,逐渐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调解员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加。每个调解员都需要负责一个案件的全程处理,包括调查、调解、鉴定、赔付等。尽管大部分案件都能在6个工作日内得到解决,但仍有一些案件因各种原因无法结案。在医调委的办公室,记者发现最耗费的是打印纸。为了满足归档需要,纸张必须干净整洁,相关资料齐全。一些患者的病历档案厚重达四五百页,包括报案信息登记表、医患双方投诉材料、调查笔录等20多项内容。对于新手来说,处理如此多的案件无疑是一项挑战。张海峰,一位有着多年调解经验的调解员,对此深有感触。他回忆道,刚开始接手调解工作时,由于患者对医调委了解不多,他们甚至需要自己跑到医院去处理纠纷。“每天跑好几个现场,睡觉做梦都在劝架。”经过多年的积累,张海峰处理案件数已达300多起。他也认识到沟通在调解中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沟通,调解员在处理纠纷时还需要扮演“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张海峰表示,“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如果医生能够多跟患者解释或安慰一句,这个矛盾就不存在了。医生和患者的思维存在差异,医生以为患者能听懂医学术语,但患者却不懂医,因此容易产生误会。我们的任务就是给他们开导。”山西省医调委每天都在进行着这样的调解工作。据统计,截至2012年4月,他们受理了3748起医疗纠纷案件,成功调解了3410起。在山西省医调委主任韩学军看来,造成医疗纠纷的原因除了医生的技术和医院的管理问题外,人文关怀的缺失也应引起关注。“医生除了看病,还要关注病后的‘人’,去体会他们的心情,而不是变得越来越冷漠。”当前,医疗纠纷频发,如何加强医院管理、防范医疗纠纷、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是医改时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这些医疗纠纷调解员的工作至关重要,他们为缓解医患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