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发展困难重重 “中西合璧”或成出路
三月十七日,这个特殊的日子被命名为“中国国医节”,它承载着中国中医药的辉煌历史和抗争精神。这一天,中华中医药学会的专家秦国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中医的发展前景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尽管中医面临诸多挑战,但“中西合璧”可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医,作为中国的国粹,以其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显著成就,在治病、防病、养生等方面都表现出确凿的效果。针灸、推拿等独特的治疗方法也深受国内外人士的青睐。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医的诊断方法和中药的检测标准遇到了瓶颈。尽管中医四诊法经验丰富,但其科学依据仍需进一步实验证明。中药在符合西医的检测标准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使得中医“走出去”的步伐变得缓慢。
在昆明市的一家中医院,记者观察到前来问诊的病患并不如其他综合性医院那样繁忙。一位名叫李琳的患者表示,她和身边的朋友多选择西医,因为西医治疗见效快。他们只有在面对慢性病或疑难杂症时,才会考虑寻求中医治疗。更多的时候,中医药被视为保养的手段。
秦国政,这位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的副主任委员,强调中医必须与时俱进。他认为,中医应该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吸收西医的先进理论,在保持自身特色优势的基础上发展。昆明中医医院院长李雷也持相同意见,他提出除了用疗效证明中医的价值外,还需要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而“中西合璧”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良好途径,它也有助于加快中成药的发展,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男科学会副主任委员白迎堂则进一步指出,除了上述措施,还应加强社会对中医药发展的重视程度,培养更多专业人才,推动中医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以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在国际舞台上,中医药的立法工作和标准化建设也备受关注。法国巴黎杵针中医学院的院长Matthias建议,应尽快促成中医药在国外的立法工作,明确其各项标准和准则,使其在国际上具有合法地位。中国的中医科研单位还应加大与国际医疗机构的合作,推动中医药在更大范围内普及,为人类的健康做出贡献。
“中国国医节”源于上海,背后蕴藏着一段历史抗争的故事。一九二九年,面对要求取消“旧医药”的卫生机构,中医药界人士展开了强烈的反对和抗争。为了纪念这次抗争,更好地保护和弘扬中医药学,三月十七日被定为了“中国国医节”。这个日子不仅是对过去的纪念,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