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德深因搜刮民脂民膏被降职,为何成了百姓眼里抢手的香
在繁华的大业年间,河北武阳郡的衙门口聚集了如潮的人群。郡丞元宝藏面对眼前的景象,不禁心生疑惑。一群衣衫褴褛的百姓,他们手中的黄绸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他们的目标不是别的,正是新任县令魏德深。
这场面让元宝藏想起了皇帝诏书的降临,他慌忙起身准备迎接。人群中的骚动并未平息,有人高呼这是假诏书。元宝藏的心再次悬起,不知所措。
经过询问,元宝藏得知百姓们纷纷来自贵乡和馆陶两县,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要回魏德深。这让元宝藏倍感困惑。在他手下,那些县令无不搜刮民脂民膏,百姓对他们恨之入骨。而魏德深,一个并非科班出身的人,何以在百姓眼中成为香饽饽?
其实,元宝藏只需深入民间,就能明白其中的奥妙。魏德深初到贵乡时,正值朝廷征伐高句丽失败,隋炀帝严令各地准备军需。魏德深并未将压力转嫁到百姓身上,而是根据能力大小,将任务分配给当地富户。这样,百姓不受其扰,富户也乐于承担,唯一不满的就是那些无法完成任务的衙门官吏。魏德深严禁他们借机肥私,赢得了百姓的爱戴。
后来,魏德深被调任馆陶令,这实际上是元宝藏在挟私报复。贵乡百姓愤怒不已,纷纷上街抗议。在这个乱世之中,爱民如子的清官实属罕见。很快,“进京告御状,挽回魏大人”的提案得到了全县认可。百姓们纷纷前往京城,为自己心中的希望呐喊。
与此元宝藏却陷入了困境。他的眼线、闲住员外郎赵君实失踪了。赵君实怕接到无数告密信的魏德深会找他报复,躲在家中不敢露面。元宝藏更担心魏德深拔出萝卜带起泥,于是赶紧派人到整风特派员处疏通关系。整风特派员在了解了魏德深的民望后,最终决定将魏德深派回贵乡。
这一决定让贵乡和馆陶两县的百姓反应迥异。贵乡百姓载歌载舞、杀猪宰羊沿门祝贺,而馆陶百姓却哭得昏天黑地。特别是那些曾经告发过赵君实“黑状”的百姓,如今看到他又在街上耀武扬威,害怕被报复,决定用脚“投票”,组团迁到了贵乡,寻找他们所谓的“魏德深式的幸福生活”。
元宝藏眼见财源流失,对魏德深恨之入骨。恰逢越王受困于李密,元宝藏趁机以魏德深有保卫贵乡之功为由,力荐他上前线勤王。当魏德深率领仅有一千民夫离开时,他的士兵们坚定地表示要跟随他。他们明白这个县令是乡亲们费尽心思才抢回来的,无论如何都要保护他!这种忠诚和信念超越了生死界限。尽管后来魏德深战死沙场但他的士兵始终忠诚不渝跟随他直到最后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