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数公众对食品企业安全不乐观 盼加大惩戒力度
【摘要】土地里无法生长甲醛白菜,河流里不能养殖注胶虾,猪血也无法变成鸭血。这些都是人为添加的化学制剂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正在受到重大打击,近七成人希望加大违法惩戒力度。上海市食品药品安全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揭示了公众对国内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程度之深。
食品安全问题,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弦。当提及食品安全,公众的态度是严肃而谨慎的。近日,上海市食品药品安全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让人忧心忡忡。据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六成的民众对食品安全状况表示关注,其中不乏强烈的担忧情绪。年龄越小的群体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更为强烈。公众的认知度之高源于对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以及对事件影响的持续性担忧。
“不差钱”已经成为当下公众选购食品的一种普遍心态。品牌、标签和购买场所成为公众判断食品安全性的首要考量因素。即使是家庭收入较低的群体,在可承受的价格范围内,也优先选择品牌、标签和购买场所信誉良好的食品。公众对于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关注度极高,这也反映出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多发的领域集中在生产加工环节。高达七成的公众认为生产加工环节是食品产业链中安全隐患最大的环节。近四成人选择食品时会倾向于挑选知名品牌和信誉良好的场所。这既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也是公众对食品安全不信任的表现。
在现实中,许多消费者如同龚丽一样,采取了一系列自我保护措施。从选择有机蔬菜、只购买时令蔬菜,到在超市只购买知名品牌的产品,这些行为背后反映出的是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深深忧虑。更令人担忧的是,即使在本地区未曾发生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仍有相当一部分民众担忧本地区可能存在类似问题。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负面影响往往会向其他地区蔓延,进一步打击公众的食品安全信心。
食品安全问题的信任危机已经到来。面对食品企业安全态势的不乐观情绪,公众开始自我设防,对外部食品产生怀疑。在此背景下,公众更需被充分告知和了解食品产业链的真实情况。和企业应当共同努力,加强整个食品产业链的风险控制,特别是在关键环节的风险评估和控制上。法律和行政监管资源的科学配置将确保监管的实效性,重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只有如此,我们才能重新燃起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之火。我们将深入信任感被破坏后的局面以及公众的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