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赵、魏的崛起,成就战国七雄的局
今天,风趣网带大家走进战国的历史长河,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时代。
周朝时期,周天子分封诸侯于各地,逐渐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到了东周时期,诸侯国内更是出现了采邑制度。采邑,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小国。这些小国的崛起源于诸侯兼并,一些诸侯国的土地扩大,其采邑也随之壮大,他们与被灭国的宗族不同,更多地是破坏原有的旧宗族势力,取而代之的是本地的家族。
那么,哪些人能够成为采邑的主人呢?自然是诸侯国国君的儿子们。嫡长子继承诸侯王位后,其余王子则担任大夫之职,享有采邑的权益。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如著名的七穆等。有功的异姓臣子也有资格享有采邑,担任大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采邑大夫的职位是世袭的,国君会从这些世袭贵族里选出卿来辅助治理国家。后来,卿的职位也变成了世袭,国政逐渐被几家强大的世卿所掌握,这些采邑也随之崛起,成为强国。
东周前期,诸侯间的武力兼并已经盛行,晋悼公的霸业就是明证。他轻赋税、赈灾,赢得了百姓的拥戴。后期,韩、赵、魏三家因政治开明、治理有方,在卿大夫的兼并中脱颖而出。当时晋国是诸侯国中领土最广、实力最强的国家,但权力却被采邑大夫们瓜分。智家的大夫智伯瑶企图侵占韩、赵、魏三家的土地,设宴邀请他们。在宴会上,智伯瑶提议每家献出一百里土地和户由国君掌管。韩、魏两家虽不情愿,但畏惧智家的势力只能答应。赵襄子性格耿直,拒绝了这个提议,引发了智伯瑶的愤怒。智伯瑶决定讨伐赵家,并命魏、韩为左右军,自己为中军,向赵城发起猛攻。赵襄子坚守晋阳城不出,令智家兵马久攻不下。
面对僵局,智伯瑶开始焦虑。他发现了晋阳城的东北有一条大河,于是下令筑坝蓄水,试图引河水淹没晋阳城。大水涌进晋阳城后,赵襄子请谋士张孟谈商议对策。张孟谈提出争取韩、魏的支持,合力对付智家。韩、魏听后表示赞同。一夜之间,智伯瑶的营地被大水包围,兵戎相见之声中,智伯瑶葬身水下。
韩、赵、魏三家联手全歼智家军,趁势瓜分了晋国。公元前403年,他们派使者去见周天子要求封为诸侯。周天子同意后正式封赵襄子、韩康子和魏桓子为诸侯。赵、韩、魏三国成为中原霸主强国之一与秦、楚、燕、齐并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最初是最弱小的国家得益于商君变法逐渐强大并最终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伟业。
这一段历史故事既充满了策略与智慧又充满了血腥与战争展现了人类历史的波澜壮阔和丰富多元让人不禁想要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