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性不可或缺,因有助物种保持健康
尽管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男性常被赞誉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但在某些物种里,雄性的存在却似乎并非不可或缺。科学家研究发现的一项事实打破了这些固有观念,他们发现雄性对于物种保持健康的重要性远超我们的想象。这背后是一场关于生存、竞争和遗传的斗争雄性间的竞争有助于维护物种的健康。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在许多物种中,雄性在抚养后代方面并未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它们往往只提供精子使卵子受精。在自然界残酷的选择下,这些物种似乎应该选择无性繁殖,因为这样能够在短时间内产生更多的后代。一些物种如蜗牛、昆虫、爬行动物和鲨鱼已经发展出了全雌性的繁殖方式,即胚胎由未受精的卵子发育而来。
科学家们现在认为他们明白了为什么这种繁殖方式在动物界始终较为罕见。答案似乎就隐藏在雄性对种群的贡献中。通过性选择过程,最强壮的雄性能够赢得交配权并将他们的基因传递下去。据路透社报道,在许多物种中,精子几乎是雄性唯一的贡献。生物学家一直对此感到困惑:为什么自然选择会允许这种现象存在?现在,英国科学家揭示了一个重要原因雄性通过性选择过程有助于物种抵御疾病和避免灭绝。
在英国《自然》周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科学家们详细阐述了他们的发现。他们认为雄性之间的竞争过程能够改善基因库并促进种群健康。如果没有性选择和竞争,种群的基因可能会变得较弱,更易于灭绝。东英吉利大学的马特盖奇教授负责了这项研究。他指出:“雄性争夺繁殖权的竞争具有极大益处,因为它能改善种群基因的健康状况。”
盖奇教授及其团队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拟谷盗(一种面粉甲虫)多年。他们观察了不同种群在受到控制的条件下的繁殖情况,唯一的区别在于性选择的强度。从激烈的竞争(90只雄性争夺10只雌性)到完全没有性选择(一雄一雌配对,没有竞争压力)的不同环境中,他们观察到了显著的差异。
经过大约7年、约50代的繁衍后,科学家发现,在性选择过程激烈的种群中,近亲交配的后代适应性更强、更能抵御灭绝。相反,缺乏性选择或性选择较弱的种群在近亲交配后健康状况急剧下降,到了第10代就全部灭绝。
这一发现揭示了雄性在物种生存中的重要角色。性选择过程不仅有助于清除有害的基因突变,还为物种的长期繁荣提供了保障。盖奇教授提到:“为什么要有物种在雄性后代上浪费工夫呢?”答案就在于此雄性的存在对于维护物种的健康和生存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