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10年内投878亿治理京津风沙危害 可有效改
在国家的核心决策层中,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被赋予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最近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再度强调了这一工程的至关重要性,旨在巩固我国北方的防沙带,有效遏制风沙的侵蚀。此决策背后,隐藏的是国家对于生态环境改善的坚定决心。
回溯至2000年,为了改善北京和天津的大气质量,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如破晓的雄狮般挺身而出。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经过前期的艰苦努力,国家累计投入资金高达412亿元,成功完成了退耕还林和造林9002万亩,草地治理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3亿亩。小流域的综合治理覆盖了1.18万平方公里,更有生态移民超过17万人。这些成果使得工程区域的森林覆盖率大幅提升至15%,犹如一道坚固的绿色屏障,为我们的生态环境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
随着工程步入第二个十年,它的成果不仅体现在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上,流动沙丘得到有效治理,风沙天气和沙尘暴的发生频率也大大降低。中国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的卢琦研究员表示,这些生态效益的背后,是农牧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
尽管一期工程成果显著,但国家发展改革委指出,工程区域的生态环境仍然脆弱,局部地区的生态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沙尘天气虽然有所减少,但仍时有发生,尤其是浮尘问题依然严峻。继续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并适当扩大治理范围显得尤为重要。
国家林业局治沙办工程管理处的白建华处长强调,二期工程不仅是为了巩固和提升一期工程的成果,更是为了减轻京津等东部地区的沙尘危害,构建北方生态屏障,实现林业森林面积与蓄积量的“双增”目标。这不仅是生态的需要,更是民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求。
据《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规划(2013-2022年)》指出,未来十年,我们将投入877.92亿元,坚定不移地推进这一系统工程。白建华表示,我们需要引入市场机制,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多元的投资主体。科技的力量也不容忽视,需要大力推广良种壮苗,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是一场关乎国家未来生态安全的战役。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参与和支持,让我们携手共进,为这片古老的土地筑起一道永不退色的绿色长城。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浏览新华网,一起见证这场绿色奇迹的每一步成长。(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