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农和消费者为何两头受损? “看得见的手”需
调查报道揭示了蔬菜供应链的问题:上游菜农常常面临价格低廉的伤害,而下游消费者则惊讶于菜价的不断攀升。这种现象究竟从何而来?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
在蔬菜供应链中,菜贩扮演着关键角色。他们一方面压低收购价格,另一方面却在市场上抬高价格,导致消费者和菜农两头受损。这一现象凸显了市场操控的问题,主导权被中间商牢牢掌握。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这种情况下的市场并不正常。当白菜价格出现暴利,甚至超过猪肉价格时,菜农却面临价格低廉的困境,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市场上的白菜价格虽然有其合理因素,但当高价或暴利完全被中间商独享时,就失去了市场的公平性。这种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是菜农被排挤于市场之外,他们的话语权和定价权基本被剥夺。
消费者与菜农两头受损的问题源于两个方面。菜农受损是因为他们的话语权和定价权较弱,无法抵挡中间商的压价;而消费者受损则是因为市场供应量不足,导致菜价居高不下。即使菜农直接在市场上卖菜,也可能会因为市场供应不足而不得不提高价格。
这些问题并非市场本身能够解决。由于生产者被排斥于市场之外,以及蔬菜生产者缺乏了解和把握市场的能力,这些问题带有“市场失灵”的性质。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看得见的手”来介入。长期存在的菜贱伤农、蔬菜暴利以及两头受损等问题,显然是服务功能的失灵或不作为。
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农业生产面临着信息不对称、风险不确定以及话语权定价权弱势等问题。这时,农业生产需要一定的组织与协调因素介入。比如成立行业协会等,以有效地沟通市场信息,避免盲目种植,集体抵御中间商恶意压价等。这些工作的完成并非农民自身能够轻易实现,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在此刻显得尤为突出。
尽管这个问题已经被反复提及很长时间,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地方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一方面,在服务问题上没有找准方位,遇到农产品滞销等问题时,往往采取红头文件摊派或亲自上阵叫卖的方式,却忽视了长远的、科学的规划与组织。另一方面,可能存在懒政或选择性重视的情况。要么是把种植经营看成农民的事、市场的事,与关系不大;要么是该管的不管,或管不好,不该管的管了不少,甚至以官员政绩、招商引资企业利益为出发点,导致农民和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这种情况必须得到重视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