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祚庥:反对在内陆建设核电站
何祚庥,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资深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对于核电发展有着独到的见解。
全球范围内,约多座核电站正在运行,总功率达到惊人的4亿千瓦。在我国,已有11座核电反应堆投入运营,电功率为900万千瓦。目前,国内正在兴建的核电项目达到26座,总功率约2800万千瓦。关于未来的规划,热议中的目标是在2020年达到7000万千瓦或更高。这些核电项目的建设是否应该在内陆地区展开,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确实,有一部分人积极倡导在内地建设核电站,以实现更高的产能目标。他们声称,新型核电站的安全系数极高,发生重大核事故的风险微乎其微。何祚庥却持反对意见,主张立即停止在内陆地区建设任何新的核电站。
何祚庥的担忧并非无的放矢。他所提到的“安全”系数,虽然理论上可计算,但在实践中是否真正经得起考验仍是个未知数。对于重大风险的决策,必须建立在实践或实验检验的真实风险概率之上。实际上,我国核电站面临的许多风险,是无法完全准确计算的,比如的袭击、天外陨石的撞击等。
去年的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核电技术和安全标准必须得到大幅度提高。何祚庥指出,我们必须将那些“千年一遇”的偶然事故也考虑在内,确保类似福岛的悲剧不再重演。而且,这种确保必须是绝对的,而非相对的。
福岛事故还让我们看到了核电站位置的特殊性。福岛核电站位于海边,这不仅便于获取冷却水源,而且万一出现核事故,还可以将放射性废水排入大海。相比之下,如果核电站位于内陆地区,一旦出现核污染,将会对水源和地下水造成严重影响,这将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内陆地区建设核电站还存在其他特殊风险。例如,一旦遭遇大旱,冷却水供应断绝,就可能引发严重的核电站事故。核电站是高耗水的行业,其耗水量是同等功率火力发电站的四倍。在极度干旱的情况下,这将产生无法预料的核安全事故。
风险决策需要考虑两个关键因素:风险概率和风险后果。如果风险后果极其严重,即使风险概率很小,也需要谨慎对待。历史上的核事故告诉我们,一旦在内陆地区发生核事故,将是难以挽回的灾难。而现有的核电站设计并不能保证“不安全系数”为零。
基于以上理由,何祚庥强烈反对在内陆地区建设核电站。他认为,这种决策可能会引发严重后果,对子孙后代的生存造成威胁。我们必须以极高的警觉和负责任的态度对待核能发展,确保人类和环境的双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