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出狱后诈骗狱友母亲150余万元

生活常识 2025-04-21 09:14生活常识www.pifubingw.cn

案件纪实:深渊归来者的信任危机

一名男子刑满释放后,背负着狱友的嘱托,本应是重新做人的开始,却陷入了一个不义之财的陷阱。他受委托照顾狱友的年迈母亲,却在发现对方家境殷实后心生贪念。通过编织精细的谎言,他虚构了“打点关系”、“减刑运作”等情节,多次骗取老人的钱财,涉案金额高达150万元。

案件的起点源于一份看似寻常的善意。这名男子在狱中结识了受害人的儿子,彼此间建立的信任成为了他实施诈骗的契机。出狱后,他以“帮忙疏通关系”的名义接触受害人的母亲,逐步将她引入诈骗的漩涡。

诈骗手法极其狡猾,初期只是通过购买小物品、购物卡等小额交易获取信任。随着信任的累积,他开始伪造身份,自称与司法机关人员有深厚关系,并编造诸如“减刑”、“保外就医”等情节,要求受害人进行大额转账。更令人震惊的是,在部分案例中,这名男子甚至分饰多角,假扮家属、律师、公职人员等角色,通过社交平台伪造聊天记录,精心构建了一个又一个虚假的证据链,以增强其诈骗行为的可信度。

法律的铁拳毫不留情。该男子因诈骗罪被判处12年有期徒刑。法院认定其行为性质恶劣、数额特别巨大。在类似的案件中,诈骗嫌疑人因多次作案、利用特殊身份关系等情节往往面临更为严厉的惩处。

此类案件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部分刑满释放人员利用“狱友”身份对特定群体实施精准诈骗。这不仅是对个人财产的侵害,更是对信任关系的严峻挑战。这类犯罪警示公众:司法机关不会通过私人渠道收取费用;涉及法律程序的问题应通过正规法律途径咨询;面对陌生人的转账要求,务必多方核实身份及事由的真实性。公众在建立信任关系时更应谨慎小心,切勿让贪婪和欲望蒙蔽双眼,共同维护一个诚信和谐的社会环境。

同类案件的特点在于利用狱友间的信任关系建立联系、瞄准在押人员家属的特殊需求进行诈骗、结合线下接触与线上伪造证据等手法使骗局更具迷惑性。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每个人都应保持警惕,共同抵制这类不法行为,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上一篇:儿童从17楼坠落自述被人推下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pifubingw.cn 皮肤病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