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国人都缺少
近日,一条震撼人心的新闻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国学生在美国高考中的及格率仅为7%。教育专家们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指出批判性思维的缺失是主要原因。这一消息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人们纷纷为何中国的孩子们普遍缺乏批判性思维。
那么,批判性思维究竟是何物呢?通过百度我们可以了解到,批判性思维不仅涉及技能层面,更关乎一种气质。它包括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以及自我校准等核心技能。
面对上述新闻,许多人第一时间将矛头指向应试教育,认为这正是孩子们缺乏批判性思维的罪魁祸首。虽然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可忽视,但这并非全部原因。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同样重要。在家庭中,一些父母不允许孩子对自己的言论提出质疑,将自身经验作为孩子的行为准则。长此以往,孩子们习惯了接受而非质疑,认为只有父母所教导的生活方式才是正确的。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影响深远,无疑对孩子们的思维模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试想一下,如果著名发明家爱迪生缺乏批判性思维,他还能发明出改变世界的电灯吗?当我们习惯于按照某种“正确方式”去生活、解决问题时,确实会感到轻松许多,因为无需思考与质疑。这种“惰性”不仅存在于孩子们身上,成年人也同样难以摆脱。前段时间关于“眼保健操无用论”的争论便是一个鲜明例证。一种已经存在数十年的事物,居然现在才有人用批判性思维来质疑,可见批判性思维的缺失已经渗透到了各个年龄段。
在当今社会,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能够促进创新与发展,尤其在科技等领域取得不断突破。我们应该重拾批判性思维,不盲目接受既成事实,而是深入思考、勇于质疑。人人都应意识到缺乏批判性思维的表现之一就是盲目归罪于应试教育,而不进行深入的与反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各个领域取得更大的进步,推动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