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称医生为大夫或郎中,
远古时期的中国,医疗技术尚未发达,人们对疾病的困扰常常归咎于神明的惩罚。巫师与神秘的巫术成为了治病驱邪的主要手段,那时的人们生活在巫医不分的时代。从医字的两个繁体字“、”中,我们可以看到下方隐含着“巫”字,这也体现了早期医疗与巫术的紧密关联。
到了春秋时期,巫与医开始逐渐分离,并出现了专科医生。人们对医生的称呼并非如今我们所称的“医生”,而是有着各种别称,如杏林、悬壶、太医等。这些称呼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医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玄宗时期的《唐六典》中,其中记载的“医生四十人”并非指代我们今日所说的医生,而是指学习医药的学员。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医药事业也获得了巨大的进步。朝廷设立了太医局和御药房,并有专职官员负责宫廷医疗工作。在民间,惠民局等医疗机构也应运而生,由朝廷派出的官员负责百姓的疾病治疗。这些医疗体系的建设,为医生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开始将医生职业称为“大夫”或“郎中”。这两个称谓原本是古代的官职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为了表达对医生的尊敬,开始用这两个高级医官的名称来指代医生。这一称谓一直沿用至今。
在我国民间,有一种有趣的现象:北方人普遍称医生为“大夫”,并将“大”字的音读成[dài],以与官职里的“大夫[dà fū]”相区别;而南方人则普遍将医生称为“郎中”。这种地域性的称谓差异体现了我国文化的多样性。
还有种说法,古人把坐堂看诊的医生称为大夫,而把游走江湖行医卖药的医生称为郎中。这就是所谓的“江湖郎中”的说法。相比较而言,“江湖郎中”更能根据患者的家庭情况酌情收取诊疗费,甚至对穷苦人免收医药费,因此在乡间享有较高的声望。
在我国古代的职业排序中,医生这一职业一直稳居中九流第二位,仅次于举子。古代的读书人不是都有一句“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志愿吗?这句话体现了医生职业在古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时至今日,“郎中”的称谓已经比较少见,而“大夫”一词仍被人们用来称呼医院里的医生们。毕竟,“大夫”一词在宋代是属于太医局的一级官员的称呼,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当我们走进医院,看到那些忙碌的医生们,我们不禁想起古代那些为民众解除病痛、带来健康的伟大医者。他们的精神与智慧,是我们永远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