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汉朝时期后宫干政会那么严重呢?
在古代中国,皇权与皇后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他们象征着整个国家的权威与尊荣。而历史长河中,那些杰出的皇后们,除了作为皇帝的正妻、统领后宫佳丽之外,更是参与朝政,与皇帝共理天下,这种现象被后世称为“后宫干政”。
以汉朝为例,其历史上出现了多次后宫干政的情况。刘邦的妻子吕后,在汉惠帝死后,便开始夺权之路,改变刘邦的定制,大封诸吕为王。实际上已经形成了改朝换代。而在窦皇后及其女儿馆陶长公主刘嫖的权势下,甚至能够左右景帝的立嗣。
窦氏在升级为太皇太后后更是把持朝政,迫使武帝罢免自己任命的重臣赵绾,并把其逼死在狱中。而在其母王太后的建议下,武帝采取了韬光养晦之计,不再过问政事才得以保全。
虽然儒学兴起,儒生们根据历史事实得出“女色亡国”的结论,将帝王宠妃视为“祸水”,但这并没有阻挡住后宫干政的脚步。有些皇后在皇帝病故后,便开始了当政生涯。如某皇后在元帝病故后,开始了长达60年的当政生涯,先后经历了成帝、哀帝、平帝等朝代的更迭。
经历新朝代的者班彪认为,孝元后的家族掌握了国柄,五将十侯最终导致了新朝的篡汉。明学者王夫之也指出了母后临朝的弊端,他认为母后缺乏治国才能和经验,容易带来灾难。另一方面,后妃没有执政合法性,不得不依靠外力干预朝政,后宫干政往往与干政紧密相连。
特别是在东汉时期,婚姻观念更加牢固,与皇帝结亲的家庭大多是社会地位较高的家庭。当他们的女儿或姐妹甚至姨姑成为皇后或太后时,他们会依靠这种裙带关系获得更多的恩宠和更高的权力。如窦皇后在年仅十岁时就被尊为皇太后,她的兄弟在朝中任要职,窦家兄弟专权,对不满的人都被致死。和帝在与宦官合谋后,才将窦氏兄弟一网打尽,窦太后被迫归政。
另一方面,由于汉朝确立了皇后的嫡正地位,在皇帝年幼、懦弱、昏庸或皇嗣中断时,皇太后可以监督并选择嗣位人,甚至临朝称制。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太后为了满足自身的权欲,会选择立幼帝以久其政。如和帝皇后偏立少子,一太后竟两立幼帝,把持朝政长达16年之久。
无论是知书达理的皇后还是出身市井的皇后,她们在干政时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动机。而那些出身市井的皇后,由于缺乏政治经验和对国家大局的认知,更容易因个人贪念而引发政治动荡。在东汉末年,灵帝生母及皇后的争权夺利加剧了动荡的局势,最终导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