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老金指数”可持续性远低世界均值
自上世纪8世纪中期以来,中国对传统的养老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转轨过程中的成本问题和个人账户空账等难题依然困扰着这片古老的土地。伴随着日渐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中国养老体制的可持续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全球养老金指数这一衡量尺度的映照下,中国的养老金体系得分情况不容乐观。
美世咨询公司发布的养老金指数揭示了全球养老金的真实面貌。这一指数覆盖了全球二十个主要国家和地区,人口覆盖率超过世界的一半以上。指数的评价维度涵盖了充足性、可持续性和全面性三大领域。充足性关注的是中等收入者的替代率与基本养老金水平;可持续性则着重于养老基金的资产状况、覆盖面、强制缴款和债务;而全面性则着眼于监管绩效、对参保者的保护以及法规信息的沟通等方面。在这份榜单中,丹麦、荷兰、澳大利亚和瑞士等国家的养老金体系表现卓越,名列前茅。相较之下,中国的养老金指数排名相对靠后,且在可持续性方面更是位列倒数第三位。
中国的养老金体系采用的是“社会统筹+个人账户”的统账结合模式。这种模式在人口结构相对稳定的环境下运行良好,然而一旦面临退休年龄提前、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等不确定性因素,就会给现收现付部分带来巨大风险。近期发布的报告指出,中国的人口形势正在迅速变化,曾经的优越条件即将消失,这导致中国养老金的可持续性指标得分急剧下降。这一得分不仅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相较于去年的数据也有所下滑。
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发达国家也面临着养老金系统可持续性的问题。如何在确保养老金充足的避免给下一代造成过大的经济压力,一直是各国面临的挑战。日本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人口老龄化使得其养老金系统入不敷出。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人口结构将与现在的日本相似,因此日本的经验对中国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当前,中国许多地区的养老金入不敷出的问题日益严重。除了增加财政补贴外,主要的解决办法就是挪用个人账户资金来应对当前的发放需求,这就导致了个人账户空账问题愈发严重。《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记账金额高达两万多亿元,但实际上真正充实的金额只有几千亿元。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并亟待解决。(来源网易数读)如需了解更多关于养老金的信息请继续浏览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