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非热加工技术与设备获重大突破
我国食品非热加工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从“高温”转向“高压”的新时代
经过长达四年的艰苦研发,我国终于在食品非热加工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一成果由“食品非热加工技术与设备”课题组公布,该课题组由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胡小松领导,其成果成功打破了发达国家近二十年的技术封锁和装备垄断。
传统的食品热加工方式虽然在食品产业中已应用近三百年,但在处理热敏性食品时,往往会破坏其颜色、滋味、营养和功能。面对这一难题,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联合多所高校和企业开展研究,致力于寻找更好的食品加工方式。他们的目标,就是让餐桌上的食品更加丰富、方便、营养、安全、健康。
胡小松教授表示,与传统的热加工相比,食品非热加工是一种新兴的食品加工技术。它采用超高压、高压脉冲电场、高压二氧化碳、脉冲磁场等技术,能够在低温下杀菌,更好地保持食品的色香味,同时保护热敏性食品的功能及营养。非热加工能耗小,对环境的污染也较小。
为了支撑我国食品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该课题组在四年的研究过程中,不仅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密度超临界二氧化碳杀菌装置、高强度电场设备样机等非热加工技术与装备,还完成了对五类非热加工技术的杀菌与钝酶机理、效果评价与动力学分析。
在超高压技术装备研发与产业应用方面,课题组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突破。他们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产化率超过95%的水介质、框架直封式、大容量和智能化的商业化食品超高压加工技术装备。他们还开发了大型缸体热套式高压舱加工新技术,并率先系统研究和开发了超高压加工技术在传统食品和中式菜肴中的应用,为超高压技术食品加工产业化提供了基础数据。
这一系列科研成果实现了超高压技术的自主产业化开发应用。现在,我国已成功跻身世界少数几个食品非热加工装备制造国之列。预计在未来三到五年内,我国能够形成超高压技术装备的全球领先地位,为全球的食品加工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胡小松教授表示,“食品非热加工技术与设备”课题的实施也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商用超高压设备的销售已经超过50台(套),并开始批量出口。
这一成果的取得,无疑是我国食品加工行业的一大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已经走在世界食品加工技术的前沿,为未来的食品加工业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