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少年脚底长满病毒疣似释迦
走进神秘的皮肤世界,那颗颗凸起的小秘密。一种常见却容易被忽略的症状:脚底突然冒出一颗颗神秘的凸起物,它们如同悄然生长的小怪兽,令人不禁心生疑惑。
在门诊,一位年仅16岁的少年走进了视线。他的脚底出现了一些大小不一的凸起物,误以为是常见的鸡眼,便自行购买鸡眼贴布进行治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凸起物并未如他所愿消失,反而越来越多。双脚前脚掌布满了像“释迦”一样的凸起物,走路都变得困难。面对这样的困扰,连医生都感到惊讶。
这位少年走进书田诊所皮肤科,向郑惠文主任医师描述自己的困扰:“医生,我的脚底长鸡眼,好久了,走路都会痛…”。经过检查,郑惠文医生发现这并非鸡眼,而是病毒疣。
病毒疣,一个听起来有些可怕的名字。它是由人类乳突病毒(HPV)感染所引起的。这种病毒通过皮肤或黏膜接触而感染。不同的病毒型别、生长部位或表现状态会有不同的名称。但很多人误将病毒疣当作鸡眼,忽视了其高度的传染性。
与鸡眼不同,病毒疣有着独特的特点。在这些大小不一的突起物中,可以看到像胡椒粒一样的小黑点。如果用刀片轻轻削去表面,这些小黑点会出现小出血点,证明它们是新生血管。
郑惠文医生提醒,病毒疣的外观像是单一或多个像小丘陵般的粗糙颗粒,就像花椰菜一样。它们通常在几个月内会自行消失,但也有持续存在好几年。它们具有传染性,有复发的可能,甚至有可能癌变。
对于病毒疣的治疗,临床上多采用破坏性方式,如冷冻、雷射、电烧等。而郑惠文医生提到的新式治疗概念则是通过染料雷射破坏病毒疣的血管,阻断血液供给养分,减缓其传染扩张的速度,从而缩短治疗时间。
医生们经常提醒患者,病毒疣的外观常会让人忽略,直到面积扩散才就医。体积较大、位置较深的病毒疣需要多次治疗。当发现自己疑似感染病毒疣时,应及早寻求医生的帮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提高警惕。HPV病毒存在于潮湿、闷热以及公共场所的环境或物品中。共用毛巾、拖鞋、地板等都可能是传染的途径。那些手、脚、脸等容易接触外界的部位更易感染病毒疣。职业上容易有小伤口的族群,例如厨师、鱼贩、游泳教练等,也是门诊的常见患者。我们应该注意个人卫生,尽量避免接触可能的传染源。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保护好自己的皮肤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