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进10个省调查医改方案3年执行效果
随着新医改三年方案的实施,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正在步入关键时期。作为国家的公共卫生专家,他们密切关注着这场改革,并将其视为解决老百姓长期反映的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的重大举措。为了更好地评估改革效果,审计署在过去的半年里对多个省份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审计调查。
审计署行政事业审计司的负责人向中国青年报记者详细介绍了此次审计调查的情况。他们派出了十支审计队伍,深入十省市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特别关注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他们不仅关注财政资金的投入情况,更重视资金的使用效率,建设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
近日,记者随审计署驻沈阳特派办前往辽宁省,实地探访了审计部门如何对医改效果进行审计调查。在辽宁,审计署选择了六个县市进行深入调查。除了传统的账目审计,审计人员还实地走访了使用财政资金的医疗机构,与医务人员和患者进行深入交流。
跟随审计人员,记者见到了岫岩县龙潭镇卫生院的院长杨永兴。他介绍了卫生院面临的尴尬局面:虽然新的医院大楼已经建成,但面临人才流失严重、服务定位不清等问题。他坦言,现在的小病村里有村医就能解决,稍微重一点的病,老百姓都倾向于去县医院。乡镇卫生院的业务量有所萎缩,留不住人才。
杨永兴本人是外科的副主任医师,他认为龙潭卫生院的水平足以进行包括下腹在内的外科手术,但现实是一个月也没几台手术。没有业务就没有收入,待遇低,即使来了专业人才也留不住。
审计署驻沈阳特派办审计人员发现,类似龙潭卫生院这样的人才短缺问题并非个案。他们指出,国家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乡镇卫生院的日子更加艰难。为了发掘更多影响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审计署不仅要掌握财政资金的流向,还要研究资金使用的效率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建议,推动农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审计人员还深入乡村,随机访问患者,了解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是否得到缓解。他们强调,人才短缺的问题将直接影响医改效果,因此必须及时发掘并关注这一问题。
审计署的审计调查工作既关注财政资金的流向和使用情况,又深入研究和分析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体制、机制问题,为推动农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供有力支持。他们的努力,旨在确保医改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