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论:取消以药养医,谁来填收支“窟窿”?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份文件清晰地指出,自2015年起将进一步扩大改革试点,至2017年全面推开。这一重大决策的背后,不禁让人思考:在取消以药养医后,医院的收支缺口将如何填补?
这场改革是继取消药品定价、发布《关于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之后的又一重要举措。显然,这些改革举措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链条,展现出了医疗改革的决心与力度。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将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补助三个渠道转变为服务收费和补助两个渠道,这意味着长期受外界诟病的以药养医模式将成为过去。
医疗改革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无论在哪个国家,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医疗健康是关乎国民福祉的重大事项,理论上国家应该承担最大的责任。每个国家都有其局限性,无法为所有国民提供全面的医疗保障。不同的人所患疾病、所需医疗费用差异巨大,对医疗品质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关于国家应以何种方式、在何种程度上为国民提供医疗福利,各国都有各自的选择。
中国在医疗改革的道路上也在不断,从过去的大包大揽到向市场取经,每一次选择都有其优点与弊端。医疗改革的复杂性在于没有一个方案可以解决所有问题。我们必须对当前的改革持乐观态度,但同时也需要认识到其中的复杂性。
在这一轮改革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期待的地方。例如,取消药品加成收入,配合县级、城市公立医院的综合改革,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必须意识到,改革的效果需要时间来检验。取消以药养医后,如何填补医院的收支缺口?是否可以通过提高服务费来弥补?或者通过扶持私立医院的发展来平衡公立医院的压力?
诚然,任何改革都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尤其是涉及多方利益的改革。但我们坚信,只要坚持以提升国民医疗福利为方向,从全局出发,布局这场改革,我们定能赢得最多的掌声。让我们共同期待这场医改能为我们带来更多的福祉。
相关新闻阅读: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推进,各界对于改革的关注度持续升温。从取消药品定价到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我国医疗体系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各方都在积极适合国情的医疗模式,以期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