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70%低视力患者 可通过助视器提高视力
揭示低视力之谜:超越视界,重拾生活之光
走进一个被忽视的群体,他们因为视力问题常常被误解为盲人。低视力并不等同于全盲。通过佩戴助视器并进行科学的视觉康复训练,许多患者得以重新拥抱多彩的世界。
视力残疾,一个令人心痛的现实。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视力残疾患者高达1223万人,其中低视力患者占比较大,超过千万人可接受康复服务。广东省的低视力患者更是达到了惊人的数量。由于社会对低视力的认识不足,这些患者往往被忽视,甚至被误认为是全盲患者。
专家强调,低视力不等于失明。低视力是指患者的视力低于正常标准,但仍有一定的残余视力。通过配戴助视器和视觉康复训练,近70%的患者可以恢复或补偿视觉功能。这意味着他们可以重新开始学习、工作,重新融入社会,参与各种社会活动。
那么,什么是低视力呢?低视力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介于0.05至0.3之间。导致低视力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先天性眼病、近视、视网膜病变等。在不同的年龄段,低视力的原因也有所不同。例如,在年轻人中,先天性眼病是主要原因;而在老年人中,则是老年性黄斑损害占据主导地位。
对于低视力患者来说,助视器和视觉康复训练是他们的福音。助视器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看清物体,而视觉康复训练则可以提升患者的视觉功能。这些措施可以让患者重新适应环境和社会生活,回归主流社会。
不仅如此,低视力患者的心理和生活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他们面临着被误解、孤立和排斥的困境。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这个群体,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怀。
低视力并不是全盲,患者们仍有希望和可能。通过佩戴助视器、科学训练和关爱,他们可以重拾生活的光明,重新拥抱多彩的世界。让我们携手为这些患者提供帮助和支持,让他们走出困境,走向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