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乡试时一奇葩的习俗 考官吃剩的
乡试:科举之路的关键一跃
乡试,是古代中国科举制度中的一项重要考试。对于无数怀揣梦想的读书人而言,乡试是通往仕途的重要关口,一旦考中便成为举人,拥有了做官的资格。这一跃,如同鲤鱼跃龙门,意义重大。
1864年,都城天京(今南京市)被攻陷后,为了笼络两江士绅的心,江南贡院的重建工作迅速展开,恢复了中断12年的江南乡试。江南贡院,是古代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科举考场,拥有20644间号舍,能够容纳2万多名考生同时考试。
历史也曾留下遗憾。在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江南贡院一度停止了考试,使得江苏、安徽、江西等地的考生无法参加乡试,失去了进京参加会试的机会。无数读书人的仕途梦想因此被搁置。
好在曾国藩深知恢复乡试的重要性,于是在攻陷南京后立即着手修建江南贡院。当年底,久违的江南甲子科乡试在江南贡院举行,吸引了来自江苏、安徽、江西等地的约2万名考生前来参加。
这次乡试的主考官是太仆寺少卿刘昆,副主考官是编修平步青。乡试一般在秋天8月举行,因此又称秋试或秋闱。但这次江南乡试却推迟到了11月18日。考试分为三场,每场持续三天,总共耗时九天。
在考试开始前,主考官、副主考官以及各执事官要参加由江宁府举办的“入帘上马宴”。虽然名为宴席,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开考前的仪式。宴席上的食物并不丰盛,大家只是略动碗筷,更多的是为了传统和吉利。每隔半个钟头,宴席就会献上一道茶,并演唱一段传统折子戏,如《商辂三元及第》、《梁灏八十八岁点状元》等,寓意美好。
献过三道茶、唱过三段戏后,考试便正式拉开帷幕。考生及其家人、朋友们会涌进来,抢夺宴席上的杯盘果蔬,甚至将桌子凳子掀翻。这一行为看似不妥,实则是清朝乡试的一个有趣衍生物“抢宴”。考生们抢夺主考官等人剩下的食物,是为了为自己或家人、朋友祈求一个好兆头。
官方并不阻止这一行为,甚至还会为了让更多人抢到食品而尽量减少自己的用餐量。在这次久违的江南乡试中,国家选拔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如金石学家、书画家吴大等。即使落榜的考生中,也有不凡之才,如后来成为智囊、四国公使的薛福成。
这一跃,虽然艰难,但无数个梦想在此起航。乡试不仅是对学子们学识的考验,更是对他们意志的锤炼。在这里,无数鲤鱼跃过了龙门,成为了翱翔九天的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