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伞下东莞毒腊肠流向市场
标题:毒腊肠的黑暗产业链:从病死猪肉到餐桌美食,保护伞下的秘密
曾经,东莞的腊肠作坊以其独特的味道吸引了无数食客。近日却爆出一条令人震惊的新闻:这些腊肠的原料,竟然是未经处理的病死猪肉。而背后的“保护伞”,更是让这一黑暗产业链得以长达四个月之久。
每天,近千斤的病死猪肉被秘密收购,用亚硝酸盐浸泡以保鲜,并喷洒农药驱赶蝇蚊。这些猪肉经过一系列不为人知的加工流程,被制成了所谓的“毒腊肠”。而这些腊肠,竟然在东莞中堂镇的江南农贸市场上公开出售,成为许多市民餐桌上的美食。
这一切,始于四名公职人员的腐败。他们受贿后,成为了毒腊肠团伙的“保护伞”,使得这一非法产业得以在市场上横行。昨天,毒腊肠团伙及其保护伞在东莞第一人民法院过堂。
据涉案人员胡林贵供述,他们每天从屠场收购病死猪肉,价格每斤仅为2至7元。这些猪肉经过简单加工,每天能制作出近千斤的腊肠,再以每斤7至15元的价格出售。整个生产链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不为人知的秘密和黑暗。
被告人刘永富负责采购环节,据他透露,“我以前卖过猪肉,知道他们卖的猪肉不好,一看就知是病死的。”由于利润驱使,这些病死猪肉被加工成腊肠,最终流向市场,成为消费者的美食。
朱伟全既是肉屠也从事生猪贩卖。他声称出售的死猪肉大部分是“热”死的,但即使这样,他仍然将这些猪肉卖给胡林贵等人用于制作腊肠。在大冷天,死猪肉存放8小时便会散发异味,为了掩盖这些异味并驱赶蝇蚊,胡林贵等人竟然往猪肉上喷洒农药“”。
去年10月,执法人员接到群众举报,查封了这些腊肠并送检。检测结果令人震惊:腊味中成分高达每千克5.8毫克,亚硝酸钠含量更是超过标准数倍。
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不禁要问:我们的食品安全到底在哪里?在这样的黑暗产业链中,还有多少类似的事情正在发生?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确保餐桌上的安全?这一事件也引发了人们对公职人员职责的反思:他们应该如何履行职责,确保公众的利益不受侵犯?
这起事件不仅仅是一起简单的食品安全事件,更是对社会道德和法律的严峻挑战。我们期待相关部门能够彻底调查这一事件,严惩不法分子,还公众一个清白。我们也期待社会能够加强监督,确保食品安全,让每一位市民都能吃得放心、吃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