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市场再现涨价 企业“看涨”后市减缓出货
近期食用油市场掀起涨价潮,龙头企业益海嘉里和中粮纷纷上调旗下品牌产品的价格。这一现象背后,反映出市场供求关系的微妙变化。据分析人士透露,由于一些油脂企业对后市价格持乐观态度,他们选择减缓出货量,这可能导致市场供求关系进一步紧张,从而加大价格上涨的预期。
经济参考报记者从益海嘉里了解到,金龙鱼菜油、花生油等产品的价格自3月底开始调整,涨幅约为8%。从生产到终端卖场的价格调整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预计大约需要三到四周的时间来完成。在北京粮油中央批发市场,一位粮油经销商透露,清明节后,金龙鱼食用油的价格已经上涨了约10元每箱(四桶5升装),其他品牌如福临门等也跟随涨价。
中华油脂网信息主编郭清保指出,近期食用油出厂价格普遍上涨,特别是菜油和花生油的压力更为明显。菜油的价格已经突破每吨1万元。豆油虽然前期成本较低,但如果成本区间被突破,也可能跟随其他油品涨价。
益海嘉里的负责人表示,此次调价主要是由于原料价格居高不下,企业无法承担。尽管调价幅度为8%,但这只能略微减轻企业的亏损困境,仍处在亏损的边缘。
回顾过去,2010年11月底,国家发改委对四家食用油企业实施了“限价令”,给他们特别是中小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从那时起,食用油企业就开始不断释放“涨价”信号。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食用油价格上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这是企业长期亏损后的补涨。他也指出,一些油脂企业对后期价格看涨,开始控制出货量,希望后期能卖个更好的价格。
与此中小油脂企业的开工率出现好转迹象。黑龙江大豆协会的副秘书长王小语表示,黑龙江省的中小油脂企业开工情况有所好转,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刺激了企业提高开工率,一些油厂甚至开始提价收购大豆原料。
对于油脂企业的这种控制出货量的行为,李国祥认为,如果引发过强的涨价预期,企业和经销商可能会增加库存,引发消费者抢购,进一步加剧供求关系紧张和价格波动。他强调,豆类油脂的供给并不成问题,价格上涨主要是由成本推动的。
此次食用油市场的涨价潮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企业的角度,长期的亏损、原料价格的上涨以及对于后期市场的看涨预期都是导致涨价的重要原因。而从市场的角度,供求关系的微妙变化、消费者的购买力以及国际市场价格波动也是影响价格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