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百医院卷入“葛兰素贿赂案” 监管松弛致集体
全球瞩目的葛兰素史克贿赂案近期揭开了新的篇章。据公司多名高管证实,自2009年以来,为了达成在华销量增长的目标,该Walk-in-China策略非同小可。为此,他们专门成立了“大客户团队”,以组织各种名义的学术会议为掩护,通过会展公司和旅行社等渠道,以“车马费”、“咨询费”等多样形式,向全国数百家三级和二甲医院的主管副院长及药剂科长行贿。这一举动无疑是行业内的一次集体溃败,揭示了医疗行业监管的严重漏洞。
这一大规模的商业贿赂行为无疑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数百家医院被拉下水,庞大的数字背后,既体现了葛兰素史克公司的贿赂行为是有组织、集体性的,也让我们看到了医药行业长期以来的积弊和监管不力。葛兰素史克的行贿成本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使得药价虚高,严重破坏了医药市场的正常秩序。
在此背景下,一方面需要对葛兰素史克等涉案企业严厉查处,同时顺藤摸瓜,对同一利益链条上的相关部门、医院、医生依法追究责任。另一方面,葛兰素案的发生也让我们有必要对医药行业的执法、监管现状进行深刻反思。
葛兰素行贿案一直包含两条主线:一是公司员工的行为,二是相关部门官员、医药行业协会及医院、医生的受贿行为。目前,行贿行为正在紧密追查、逐步曝光,但对受贿一方的调查,公众尚不太知情。涉案的数百家医院,至今没有哪家医院或院长、医生的具体信息被曝光。除了打击行贿者,受贿者也不能逃脱法网,相关部门应及时启动调查并公布成果,以形成对医药腐败的足够震慑。
葛兰素案发展到如此严重的地步,是长期累积的结果。从2009年开始,该公司通过组织会议、支付车马费、讲课费等形式大肆行贿。这期间,监管部门是否发现了其违法违规行为?如果及时发现并打击,或许能避免数百家医院集体腐败的尴尬局面。
葛兰素史克案不仅仅是个案,更是折射出中国医药行业的畸形生态。有业内人士称,“行贿和回扣是医药行业的潜规则。”人们早已看惯了医药代表行贿医生的新闻,但一直纳闷为何没有人管。其实,这是医疗行业长期忽视法律、监管松弛的结果。
为了维护医药行业的健康生态,必须坚守法律底线,对违法行为零容忍。只有这样,才能对行业内所有从业者形成有力的约束和警示,逐渐培养出健康的行业生态。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医药行业的执法力度,让法律成为行业的守护神。公众也应提高法律意识,积极参与监督,共同维护医药市场的正常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