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称面涅将军的狄青,战功赫赫最后怎
千古名将狄青:刺字脸上的荣耀与悲剧
我是风趣网的小编,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位传奇将领的世界狄青。
在北宋的历史长河中,除去开国功臣,狄青无疑是最耀眼的一颗星。尽管身逢重文轻武的时代,他的名声却如日中天,与岳飞齐名。命运对这位杰出将领却颇为不公。与南宋岳飞遭奸臣陷害不同,狄青是在权臣的攻击下,因一次次的战功赢得皇帝的信任,却在最后被贬,郁闷而终。
狄青,字汉臣,生于汾州西河(今山西)。他的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因哥哥的缘故,他替哥哥受过,脸上刺字,充军边疆。但命运的转折点也随之到来。在一次战役中,狄青凭借出色的武艺,头戴面具、披头散发、手持长剑的他如入无人之境,西夏军望风而逃。他的骁勇善战引起了镇守边关的注意,多次被提拔。
之后的四年里,狄青带着面具参加了二十五次战役,为大宋立下了赫赫战功。当他回到开封,仁宗皇帝见到他脸上的刺字,让他清洗。但狄青却坚定地表示,他希望自己的脸能激励战士们,让他们知道在大宋,犯人也同样可以为国尽忠。
的赏识加上狄青的努力,使他迅速崛起。当广西发生叛乱时,狄青领军出征。他先用军法处置了几位不听号令的将领,接着迷惑敌人,暗中调兵遣将。最终,侬智高被打得狼狈而逃。这次胜利让狄青声名大噪,回朝后升为枢密使。这是大宋多年以来第一次由军人担任此职。
文臣们出于爱国心和对历史的担忧,认为军队的一把手不该由军人担任。虽然仁宗皇帝不为所动,但狄青却感受到了压力。当初夸赞他的文臣们如今纷纷翻脸,让他心生疑虑。宰相对仁宗说,提拔狄青如此高的职位违背了太祖以来的基本国策,怕会引发历史的重演。这些话语传到狄青的耳朵里,让他也心生恐惧,最终请求仁宗免去他的职务,到边疆去打仗。
即使离开了京城,狄青的处境也没有改善。流言四起,“有人”说狄青家中出现了种种可疑的征兆,说他要谋反。在这种氛围下,狄青五内俱焚,不知如何是好。宋仁宗在这种压力下也无奈地将狄青派去外地做官。狄青在恐慌中度过每一天,最终被吓得患上恐惧症。四十九岁那年,狄青因忧惧过度而去世。他的去世让无论是他那些文臣还是广大民众都松了一口气。
狄青的悲剧并非只是他个人的悲剧。这是历史上军阀乱政的教训太深刻所带来的后果。“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大宋的这种心理导致朝中缺乏大将、对外恐惧不安。如此下去,大宋的进步只能停滞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