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资源下沉是否关乎分级诊疗成败
钟南山院士于近期的2015中国医院竞争力论坛上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指出当前医疗体系中存在着一个不平衡的“倒三角现象”,即大医院强大而县级和基层医院相对较弱,同时患者就医的模式也呈现逆向流动。钟院士表达了对建设分级诊疗体系的渴望,这一声音在近年来的全国“两会”上亦成为医改领域的热议话题。
对于如何实现分级诊疗体系,现有的措施中存在哪些问题呢?医保杠杆作用无疑是普遍共识,广州的医保新政也试图通过医疗报销来引导患者就医。若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升,这种杠杆作用恐怕难以真正改变患者的就医习惯。
口头上都认识到提升基层医院水平是建立分级诊疗的关键,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有效激励基层医疗人员、如何平衡城乡医疗资源分配、如何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等问题上,却往往雷声大雨点小。全国“两会”上有代表呼吁通过“顶层设计”来解决这一问题,这无疑是抓住了问题的核心。
所谓的“顶层设计”,就是对医疗体系进行根本性的总体设计。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和国际经验,合理的就医秩序应该是一个“正金字塔”型,即大部分常见疾病应该在基层医疗机构诊治。在现实中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制度设计是关键。比如,建立完善的基层医院医疗人员晋升与报酬制度,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只给予政策而不给予经济支持。公共财政需要为此提供足够的保障,让像钟南山院士这样的医疗专家愿意到基层工作。
为了让患者能够像钟南山院士所期望的那样“沉下去”,除了医疗报销这一杠杆,还需要有效提高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或许可以尝试一种符合国情的方法:规定相关官员及家属患有常见病时必须在基层医院就诊,对民众以医疗报销为引导,对官员则以纪律为约束。我们不禁思考,优质医疗资源的真正下沉是否只有与“优质”患者一起才能实现?
无论顶层如何设计、制度如何改进、措施如何落实,最终还是需要关注人本身。钟南山院士的直言不讳让我们看到了一种现实:现在的医院院长更关心的是营业额而非治愈了多少危重病人。这不禁让我们反思,是什么样的制度安排导致了这种现状?
相关新闻同样引人关注,对于医疗体系的改革与,每一个微小的改变都可能引发深远的变革。钟南山院士的批评与建议,无疑为这一领域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