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贵贱均贫富什么意思(等贵贱均田免粮)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与社会问题一直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话题。数千年的封建统治,历代的统治者,都未能跳出中国政治历史的特定轨迹。直至毛泽东领导的中国的成立,才通过马克思主义与中华历史实际的结合,找到了解决之道。
封建时期的中国社会,虽然一直存在对公平与正义的追求,但由于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制约,往往陷入“均贫富”还是“贵贱有别”的矛盾之中。这其中,孔子的“均无贫”思想便是一个典型代表。而历史上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口号,则体现了社会底层对于公平、正义的渴望。两者虽然都带有平均主义的色彩,但其内涵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孔子的“均无贫”更强调消除贫困,实现社会的整体富裕;而农民起义的“均贫富”口号则更侧重于对社会财富重新分配的追求。
新中国成立后,致力于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通过全国一盘棋的思路,成功地解决了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过于强调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导致贫富差距再次拉大,这也暴露出地方在理解地方自主权上的偏差。他们过于追求权利而忽视责任,导致社会矛盾逐渐凸显。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资料个人占有与生产方式社会化之间的矛盾也在这个背景下愈发尖锐。生产的社会化与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导致了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缺失。
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必须解决生产资料的占有问题。只有使社会资源(生产资料)归全体社会成员所有,社会管理者才能利用这些资源满足全体成员的物质文化需求。这正是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并倡导“造反有理”的核心所在。通过这种“造反”的方式,打破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化生产,使社会成员能够平等地分享社会资源带来的物质文化成果。这也是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得到人民拥护的原因他们尽社会管理者的责任,让人民共享社会资源带来的成果,达成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追求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并不意味着回到低水平的平均主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抱负绝不仅仅是让中国人民永远享用大锅饭。他们有着更为宏伟的目标,如周恩来总理宣布的中国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展示了作为社会管理者的责任感和对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的远大前景。
“均无贫”与历史上的“均贫富”或农民起义的“等贵贱均贫富”口号虽然都体现了对公平与正义的渴望,但前者更侧重于消除贫困,实现整体富裕;后者则更侧重于对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在追求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把握好度,既要避免过于平均主义,也要确保社会成员能够平等地分享社会资源带来的成果。“均贫富,等贵贱”这一古老的经济政治观念,其深远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当时,社会精英们开始更为公正的社会财富分配方式,这一观念逐渐萌芽。
“均贫富”的理念,站在穷人的立场,主张重新分配社会财富,以实现财富的均衡分配。其深层含义是反对社会财富的过度集中,追求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与此相对,“均无贫”则更多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旨在调和阶级矛盾,使社会各阶层共享繁荣。
这一思想的起源,可以在古代文献中找到踪迹。《晏子春秋内篇问上》中,晏婴谈到古代明君的行为准则时,提出“均贫富”的观念,强调在分配财富时,应权衡有无,实现贫富的均衡,避免过度的贪欲和挥霍。
而孔子的思想中,也包含了“均贫富”的萌芽。《论语季氏》中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被一些人解读为孔子的“均贫富”思想。孔子主张等级制度,强调人们应严守礼制,各得与其名分相应的财富,不可互相侵夺。也有学者认为孔子要求在被剥削阶级中,贫富分配要彼此相近。
在这一观念之后,许多进步思想家都提出过反对贫富不均的言论,尽管在实践中难以实现。但北宋农民起义领袖王小波提出的“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辈均之”,以及南宋农民起义领袖钟相提出的“等贵贱,均贫富”,都反映了农民阶层对于反对封建剥削、追求平均分配的朴素愿望。
“均贫富,等贵贱”这一观念,不仅是古代思想家们对于社会公正的一种理想追求,也反映了广大民众对于公平、正义的深切渴望。这一思想,在历史上激励着无数人民为了追求公正、平等而不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