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草书书法作品古诗四帖(张旭草书古诗四帖译文)

生活常识 2025-04-14 19:42生活常识www.pifubingw.cn

关于“四年级以上字数最少的古诗”以及著名的草书作品《古诗四帖》的作者问题,一直是文化领域热议的话题。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对于《古诗四帖》的作者归属问题存在多种观点。

以谢稚柳、杨仁恺为代表的学者,从作品的用笔特点及传承关联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证,认为其为张旭所书。启功和徐邦达先生则从五行颜色对应和文字避讳角度出发,提出该帖为宋人所为,且时间在1012-1125年之间。徐邦达甚至认为《古诗四帖》的艺术水平极为低劣,非张旭真迹。法国熊秉明先生也持类似观点,认为此作并非真迹而是临本。

接下来,我们深入草书的结字源流及草字使用的时代性特征。草书是中国文字在追求快捷书写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书体,其结字形成的源头主要是篆书,也包括隶书及真书正体字、俗体字、异体字等。值得注意的是,草书字体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时代性特征。

以“第”字为例,“竹字头”与“草字头”在篆隶文字发展历程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通用。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简、笔、答”等字中。而像“蓝”“篮”等字,却不可通用,需要特别注意区分。“第”字的草书源于隶书,而“翻”字则有多种写法并存,其中孙过庭的草书写法为正体草法,怀素、蔡襄的草书写法则源于“翻”字的异体。

在考察《古诗四帖》的部分草字法及使用的时代性时,我们发现其中一些草字写法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例如,“华”字的草法源于隶书,而在该帖中,“华”字的写法与晋唐以来的写法存在明显的差异。“雨”字和“灵”字的草法也有类似的情况。而“丽”字的草法则源于篆书,并且在历朝历代的写法中相对稳定统一。

《古诗四帖》在草字的使用上展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也存在一些争议和疑点。对于这部作品的鉴赏和研究,需要我们对草书的发展历史有深入的了解,并且结合历朝历代的草书结体用字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再观草书《古诗四帖》,其作者在处理“丽”字下部时,手法独特,看似不像写“鹿”,反倒像是写“扇”字。即使考虑到年代久远导致的点画残损,从笔势来看,该帖中的“丽”字草法与常见的写法有所不同。对此,我们更倾向于将其认定为一种错误的草法。再来看孙过庭的“丽”字草法,它可能源于异体字“”。

接着帖中的“赞”字。其草法源于隶书,通常带有“言字旁”的写法为正体,以王羲之为代表。而在《古诗四帖》中,“赞”字的写法与上述两种都不相同,唐、宋时期也未曾出现过此种写法。尽管这种组合说不上错,但由于“赞”字草法在历代都有流传,且非常成熟和通行,作者创造一种新的写法,总会显得不伦不类。

再来看“岩”字,其草法同样源于隶书。唐宋以来,草法已经基本固定,然而《古诗四帖》中的“岩”字下部并非常见的“敢”字草法,反而像“将”字或“复”字的草法,十分奇特,基本可以认定为错误的草法。

至于“老”字的草法,它起源于篆书。在晋隋间,“老”字的草书与行书无异。而在唐代以后,“老”字下部的“匕”逐渐草化为两点。《古诗四帖》中的“老”字上部写法类似“戈”,在唐及以前并无此先例,形成孤例。

“息”字的草法也源于篆书,自晋唐以来,草法非常统一。但在《古诗四帖》中,其上部“自”的草法处理方式在唐时并不常见,宋元时期也少见,此也是孤例。

至于“非”字的草法,它起源于篆书,其草法非常稳定。《古诗四帖》中的三个“非”字写法独特,左边长竖之后,全用连笔过渡到右边部分,并无点或短竖。从笔路和笔势上看,这种写法与常规不符,因此可以严格地认为这种草法是错误的。

草书《古诗四帖》存在多个草法上的错误和不伦不类的生造草字。相比于张旭等草书大家,此帖的书写者对草书字法显然没有深入研究,漏洞百出。张旭作为一代草圣,其草书书写水平和字法水平都极高,不容置疑。而此帖的书写者用笔虽熟练,但缺乏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对草法的深入研究,显示出治学不严谨的态度。对于草书《古诗四帖》的真实性,我们持怀疑态度。

(文章由杨宁撰写,原标题为《草书《古诗四帖》质疑》。)关于张旭草书古诗四帖的译文和讲座,可另行查找相关资料。

上一篇:巴以冲突战况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pifubingw.cn 皮肤病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