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保健小常识:宝宝用药最容易犯的3大错误
我国每年因用药错误或药物不良反应导致生病住院的人数高达250万,其中更是有20万人因此丧命。实际上,问题并不在于药物本身的质量问题,而更多地是因为药物的选择和使用不当。尤其在小儿用药问题上,必须格外注意,避免走进以下三大误区。
1.中西药混用的问题
许多家长存在一个误区,认为药物服用越多,病情好转越快,于是中药、西药一同服用。但实际上,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大多数药物都需要经过肝脏的代谢和肾脏的排泄。由于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因此应尽量避免混合服用多种药物,以免对肝肾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当真的需要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家长应了解正确的服药方法。比如,中药和西药同服时,两种药物至少应间隔一个小时。还需注意各药物的有效成分,避免重复用药,以免加重不良反应。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退烧用的对乙酰氨基酚在许多复方感冒药中都有存在。如果在使用退烧药的同时还服用复方感冒药,可能会导致对乙酰氨基酚过量,从而引发肝损伤。
2.剂量问题
药品的剂量单位各不相同,如毫升(mL)、毫克(mg)等。医生有时会使用简写,这可能会为家长带来困扰,存在安全隐患。以抗过敏的西替利嗪滴剂为例,两岁以下的儿童每次使用的剂量是0.25毫升(相当于2.5毫克)。如果家长误将2.5毫克看作2.5毫升,那么给孩子服用的量就会达到中毒的量,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导致儿童死亡。类似的情况在美国也曾有报道。泰诺林在中国市场上有不同浓度的产品,如果家长不仔细核对浓度,很容易在剂量上出错。
3.保健品的误用
保健品市场繁荣,许多家长为了给孩子补充维生或微量元素而选择服用保健品。为了吸引孩子,保健品的口味通常做得非常好。这就导致了孩子们可能会将保健品当作糖果来食用。例如,“小熊糖”是一种儿童型多种维生素,口感好且外形可爱,深受孩子们喜爱。国外已有多个因孩子过量食用小熊糖导致的案例。再比如抗过敏的马来酸氯苯那敏在许多复方感冒药中也有存在。如果家长不清楚其俗称“扑尔敏”,同时给孩子服用扑尔敏和含有氯苯那敏的感冒药,就可能导致扑尔敏过量,使孩子陷入昏睡甚至失去意识。家长应将保健品放在孩子触及不到的地方或锁进柜子,避免发生意外。想了解更多关于幼儿保健的知识,建议家长们进行进一步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