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博士为父亲选择不治疗 让生命有尊严和质量
陈作兵博士与父亲的生死抉择:尊重生命的选择
陈作兵医学博士,在得知父亲陈有强身患恶性肿瘤晚期消息后,做出了一个特殊的决定将父亲送回浙江诸暨老家。他向母亲交代,若父亲出现昏迷或呼吸心跳停止的迹象,不必积极抢救,只需适当使用物,让父亲安详离世。最终,陈有强在平静中离世,没有经受痛苦的折磨。
陈家父子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拥有对生命和疾病清醒认识的智慧。他们近乎选择了被动安乐死,而这并非儿子的独断专行(那样可能被视为不孝甚至是犯罪),而是父亲在充分了解自身病情和治疗前景后作出的自主选择。
面对绝症,病人和家属常常面临两难选择。一种是坚持治疗,无论病情如何,即使代价巨大,也要抱有一丝希望去救治。这体现了对生命的执着和对治疗的坚定信念。另一种选择则是不进行积极治疗或选择保守治疗,顺其自然。这样的选择既能减少治疗带来的副作用,也能减轻家庭的经济和精神负担,让病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依然能享受到高质量的生活。
陈家父子的选择,实际上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活选择的尊重。他们选择了对疾病顺其自然的态度,这更是一种对生命尊严和质量的追求。尽管在中国,安乐死因各种原因难以立法实施,但越来越多的病人和家属开始接受这种选择。
当前社会,对晚期癌症的积极治疗仍是主流,但这种治疗除了维持一种似有似无的低质量生命外,很可能是一种过度治疗,反而加速病人的死亡。许多临床报告指出,一些癌症患者并非死于癌症本身,而是死于过度用药和多种药物联合使用。晚期癌症患者的身体器官功能已经受损,大量用药无疑是雪上加霜。
包括癌症在内的许多疾病,在目前可能无法或难以根治。但求医问药、追求最佳治疗和期望快速治愈的社会心理为过度治疗埋下了隐患。患者和家属往往出于强烈的求生欲和对疾病的不了解,不惜一切代价追求治疗。而部分医护人员为了自身利益,也可能有意无意地鼓励患者使用昂贵药物和设备。于是,过度治疗在一些地方成为了普遍现象。
如果医生能像陈作兵一样,坦诚地与病人沟通,解释癌症或其他不治之症的实际情况,让病人理性选择治疗与否,而不是盲目鼓励使用昂贵且有毒副作用的药物,那么或许能减少医患矛盾和“医闹”现象的发生。尊重生命的选择,是每一位医疗工作者和家属应该深思的课题。